
青島日報8月25日訊??城市住宅小區作為人口的主要承載區域,既是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更是加強城市治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針對小區治理的難點堵點,青島結合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堅持靶向施策、精準施治,聚力整治物業管理領域突出問題,積極破解開放樓院等老舊小區治理困局,推動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走深走實,讓老百姓“煩心事”變“暖心事”。
做好基層治理這篇大文章,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將支部建在小區上,將黨建引領融入小區治理,是不斷解鎖小區善治的“密碼”。結合學習教育,青島在全市開展小區黨組織覆蓋優化提升行動,按照“應建盡建、全面覆蓋”的原則,成立4922個小區(網格)黨組織,劃分1.75萬個樓棟黨小組、掛牌3.77萬個黨員中心戶。同時,市委出臺意見,明確由小區黨組織統籌協調業委會、物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類組織和社區工作者、網格員、志愿者等各類力量,開展“集成化”治理和“組團式”服務,讓小區治理的“主心骨”挺起來。
物業管理事關群眾生活品質,是群眾普遍有感的“關鍵小事”,也是小區治理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習教育,青島以深化“紅色物業”建設為抓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組織實施“加強物業服務管理?共建社區‘幸福家園’”專項行動,黨建引領建機制、優服務、降投訴。
業委會擔負監督物業企業的法定職能,是業主和物業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圍繞解決業委會成立難、監管難、作用發揮難等問題,青島開展業委會組建集中攻堅,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對業委會工作領導,建立業委會事前報告、履職評價、財務監管、信息公開、糾錯退出等5項制度,推動符合條件小區業委會組建率提升至89.5%。物業管理混亂一直是膠州市阜安街道大同社區中央公園小區居民的“煩心事”。為解決這一難題,在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下,小區成立“紅色業委會”,順利更換物業企業。如今,居民滿意度從40%提升到90%以上,周均投訴量從百余件大幅下降到4件左右。
圍繞加強物業服務行業監管,青島制定出臺物業服務質量綜合評價、住宅物業分類分級監管、項目經理服務評價等多項制度。對納入物業領域市辦實事集中整治的50個小區全覆蓋過篩子,推動“一小區一策”扎實整改。目前,物業管理領域投訴高發態勢得到有力遏制。針對一些小區公共資源使用不規范、收益資金收支不透明等問題,青島把“侵占業主公共收益等侵害群眾利益問題”納入市委常委會集中整治事項,集中開展小區公共資源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小區公共資源管理交易平臺,通過“專項整治+數字賦能”雙輪驅動,實現公共資源全周期透明管理、全過程智能監管。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黨建引領小區治理,重在構建人口匯聚、功能承載、利益聯結的居民生活共同體。結合學習教育,青島積極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小區治理,強化資源力量向小區下沉,提升小區治理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設施陳舊、環境臟亂、車輛亂停……這是市北區興隆路街道開放樓院和老舊小區的“通病”。對此,街道黨工委將開放樓院、老舊小區調整為33個管理區域,發動黨員中心戶、樓組長、熱心居民定期組織樓道清理、開展幫辦代辦等活動,解決居民“大事小情”的同時,帶動形成一支650人的老舊小區“管事人”隊伍,讓居民有事能“找得到人”。結合學習教育,針對開放樓院“無人管事、無章理事、無錢辦事”的治理困境,青島首次對全市開放樓院基礎信息進行“大起底”,將5358個散落樓院歸集為1491個管理區域,實現以院定格、打造“無圍墻的小區”;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作用,因地制宜探索紅色物管精治、居民自管自治、街區融合善治、單位共建共治等治理路徑。
當前,青島各區(市)各部門積極推動文化“兩創”、健康診療、科普服務等常態化進社區進小區進樓院,因地制宜建好用好小區黨群服務陣地,聚焦“一老一小”提供老年食堂、托幼學堂等“小而美”的服務,推出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專題節目《身邊》,引導動員群眾參與其中。這些“接地氣、聚民智”的實踐,正不斷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新路徑。聚焦開放樓院和老舊小區管理分散、難以集中服務以及群眾需求多樣等難題,市南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指導物業推廣“慧安佳”小程序,逐步上線停車泊位管理、社區食堂、社區新零售、家政維修等市場化運作場景,提供生活繳費、報事報修、家政服務等10余項個性化服務,實現“一鍵下單、需求秒達、服務速響”。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