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時評】?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近日介紹,設備更新帶動下,7月份船舶及相關裝置制造、電機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9.7%和15.9%;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7月份電動自行車、5G智能手機產品分別增長45.3%、8.1%。
實踐表明,“兩新”政策正在多層面推動產業升級、消費擴容和經濟循環的優化,政策紅利正不斷轉化為發展動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這一部署不僅為“兩新”政策指明了方向,也彰顯出其在落實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和塑造競爭新優勢中的戰略意義。
從投資端看,“兩新”政策正深刻重塑產業發展格局。大規模設備更新不僅直接拉動了投資增長,更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中發揮關鍵作用。數據顯示,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很多存量資產陸續進入報廢和更新高峰期,設備更新的市場規模每年可達到5萬億元以上。2024年,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能源電力、老舊電梯、海關查驗設備、用能設備、回收循環利用等12個領域4600余個項目,推動設備更新。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設備更新的資金規模增加至2000億元,支持范圍擴大至電子信息、安全生產、設施農業等領域設備更新和工業軟件升級。
制造業領域的變化尤為顯著。作為實體經濟的核心支柱,制造業在政策推動下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2025年上半年,投資結構繼續優化改善,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增長7.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是25.2%,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8.6%,也明顯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穩步推進,高技術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3.3%。從行業看,在商業航天、國產大飛機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下,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8.4%,其中航天器及運載火箭制造、飛機制造、航空航天相關設備制造分別增長58.6%、18.0%、16.1%。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兩新”政策正推動制造業由“大”向“強”轉變,為我國工業邁向中高端注入堅實動力。
與設備更新所突出的供給側優化相比,消費品以舊換新更直接體現了需求側的潛能釋放。消費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更是穩定發展的“壓艙石”。近年來,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2%,比上年全年提升7.5個百分點,充分發揮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然而,我國消費發展仍面臨擴量、提質與升級并行的現實任務:既要進一步釋放潛在消費需求,擴大整體規模,又需通過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個性化和綠色化需求。
在這一背景下,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契合了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趨勢,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空間。通過財政補貼、價格優惠等多重手段,政策有效降低了換購成本,激發了居民購買新產品的積極性。數據顯示,人們的換新意愿顯著增強。全國超過3700萬名消費者參與家電以舊換新,參與活動人數突破100萬用了33天,從100萬到500萬僅用17天。事實表明,以舊換新不僅是一次價格優惠,更是釋放消費潛力、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
更為重要的是,“兩新”政策不僅著眼于經濟效益,更承載著綠色轉型的戰略目標。通過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設備和消費品,政策推動了低碳、節能、環保產品的普及應用,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堅實支撐。在家電領域,以舊換新帶動了節能冰箱、變頻空調、節水洗衣機等綠色產品銷量大幅增長;在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持續提升,成為居民家庭換購的重要選擇。
廢舊設備和家電在完善的回收體系下得到再利用或再制造,不僅減少了原材料開采和能源消耗,也降低了廢棄物排放。這一機制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也彰顯了綠色發展的內在邏輯,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協同共進。
總體來看,“兩新”政策通過在產業升級、消費擴容與綠色轉型上的協同發力,不僅有效提升了經濟運行的質效,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積累了更加堅實的制度與實踐經驗。隨著政策的持續落地和資金的逐步到位,“兩新”行動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惠及企業與居民,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吳少輝,系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員)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