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一、前言
本學年,我校深入貫徹《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要求,秉持“面向全體、關注愛好、鼓勵特長”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為目標,在課程建設、師資培育、活動開展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精準發力,推動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現將本學年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二、課程發展:夯實基礎,融合創新
(一)規范落實國家課程。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保障七年級每周2節藝術課(音樂、美術各1節),八、九年級每周1節藝術課,全年累計開設藝術課時達216節,100%實現“開齊開足”目標。課程教學采用“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模式,重點培養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等核心素養,助力學生掌握至少1項藝術特長。
(二)豐富特色課程體系。在音樂、美術、書法常規課程基礎上,引入舞蹈、戲劇、影視等特色課程,開設素描、國畫、剪紙等專項課目,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依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紅色題材繪畫創作》《沂蒙精神藝術表達》等校本課程,組織學生赴博物館、革命文物保護單位開展現場教學,實現本土文化與藝術教育深度融合。
(三)深化跨學科融合實踐。推行“美育+”跨學科教學模式,聯合語文組開展“詩詞意境書畫創作”活動,聯合歷史組舉辦“古代服飾紋樣設計”課程,挖掘各學科蘊含的美育資源。本學年共開發跨學科教學案例12個,其中《非遺剪紙與幾何圖形》獲評縣級優質課案例。
三、教師發展:搭建平臺,提升素養
(一)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現有藝術專任教師6人,其中美術教師3人、音樂教師3人、均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同時聘請非遺傳承人、高校教授擔任校外輔導教師,構建“專職+兼職+校外”的多元化師資團隊。
(二)強化專業能力培訓。組織教師參與各級培訓。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涵蓋集體備課、聽評課、課題研究等內容,重點推進“數字美育課堂”教學改革。
(三)完善激勵評價機制。將藝術教師教研成果、社團輔導成效納入績效考核,與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直接掛鉤
四、活動開展:搭建舞臺,彰顯特色
(一)校園藝術活動常態化。舉辦第十四屆“藝韻校園,多彩青春”文化藝術節,涵蓋文創設計、書畫比賽、校園好聲音、元旦聯歡等5大類活動。
(二)社團活動精品化發展。開設國畫、舞蹈、管弦樂等12個藝術社團,每周活動不少于2小時,實現“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目標。舞蹈社團《沂蒙頌》獲市級百靈藝術節一等獎,書法社團15名學生在省級比賽中獲獎。
(三)校外實踐多元化拓展。與縣博物館、美術館共建3個校外美育基地,組織寫生、展覽參觀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紅色主題藝術創作”大賽,實現“課內學習+校外實踐”的有機銜接。
五、后勤保障:夯實基礎,強化支撐
(一)經費投入持續增加。繼續加強本學年藝術教育經費投入其中對數字美術教學設備、管弦樂器等加強投入。
(二)設施設備逐步完善。現有美術書法教室3間、音樂教室2間、舞蹈室1間、器樂室1間,配備素描、水彩、剪紙等器材共計3000余件,器材達標率100%。建成校園藝術長廊200米,展示學生作品400余件,營造沉浸式藝術氛圍。
(三)評價體系不斷健全。建立“過程性評價+專項測試”的藝術素質測評制度,覆蓋全體學生,確保全員達標,測評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