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定不移穩增長、堅持不懈惠民生、堅決有力促轉型,推動全市住建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精準施策、穩中求進,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一是全力保障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及時出臺全域放開限購限售、降低首付比例、認房不認貸等措施,積極開展四季房交會、“五進”群團購等促銷活動,全面推行“帶押過戶”“優鮮賣”等交易模式,全力保障延期風險項目房屋交付。1—10月,全市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1267.8萬平方米,居全省第一,極大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二是全力支持建筑業轉型升級。持續內育外引、扶優做強,今年新增3家特級資質企業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引進4家央企落戶我市;5家建筑業企業入選全省民營企業百強,10家企業入選2022年度全省建筑業30強,均居全省第一。搭建青島工程建設產業協作平臺,助力建筑施工企業、建材生產企業深化合作、互利共贏。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建筑業產值2490.5億元,同比增長6.8%。
三是全力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深化落實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十條和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十六條措施,會同財政部門落實建筑企業獎補資金4150萬元,通過建筑業保證保險試點盤活企業資金7.4億元,加強政銀企聯動為行業企業紓困解難。創新消防驗收“三幫六辦”、招投標全程網辦模式,提升服務效能。前三季度,全市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增加值占全市GDP13.5%、稅收占全市20.5%,有力支撐全市經濟平穩增長。
二、堅持科學謀劃、高效建設,城市更新更加有力
一是縱深推進舊城舊村改造建設攻堅。注重樓里樓外、地上地下一體實施,推動老舊小區和街區協同改造,年內完成473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13.8萬戶,改造面積、戶數歷年來最多,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堅持政府主導、讓利于民,14個城中村項目啟動簽約,66個續建項目有序推進;18個項目實現回遷安置,8000多戶居民喜遷新居。
二是縱深推進市政設施建設攻堅。全力實施市政道路建設“15515+N”工程,膠州灣第二隧道施工進展順利,東岸城區南北交通大動脈重慶路快速路即將實現“當年開工、當年通車”,停滯10多年的跨海大橋高架路二期今年6月建成通車,金家嶺立交、遼陽路快速路地道實現通車,主城區“四縱五橫”快速路網體系基本形成。福州南路僅用36天完成改造,唐山路快速路和山東路—鞍山路立交開工建設,年內開工32條、打通24條未貫通道路,建成投用9處過街設施,讓市民出行更順暢。建成4個東岸城區“煤改氣”項目、7臺燃氣鍋爐,國內涉海距離最長的燃氣管線—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正式通氣運行,基本實現東岸城區無煤化供熱,有力助推綠色低碳生活。
三是縱深推進停車設施建設攻堅。堅持見縫插針抓建設,盤活存量促共享,年內建成72個公共停車場,新增泊位2.5萬個,新增泊位數量連續4年居全省第一;推動312個經營性停車場、166個小區共10.2萬個泊位開放共享,持續緩解市民停車難題。
四是縱深推進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實施李村河下游、張村河中下游綜合治理,推進河道清淤截污,開工建設路橋18條,實施生態修復126萬平方米,綠色生態長廊建設破題起勢。
五是縱深推進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攻堅。發布《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協同推進22個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項目,完成修繕改造11萬平方米,歷史城區持續蝶變煥新,工作經驗在全國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現場會上作了交流。
三、堅持擴面提質、建管并重,民生保障更加完善
一是持續提升住房保障水平。不斷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等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開工建設公租房600套,為1.4萬戶居民發放住房租賃補貼1.04億元,實物配租1463套;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5萬套(間),配租配售人才住房2274套,有效解決不同群體住房困難問題。
二是持續提升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水平。推進空中纜線、建設工地等專項整治,實現655公里道路、630個小區空中纜線入地,完成30個重點片區纜線整治,讓天際線更加潔凈清朗;圍繞打造安全生產、質量管理、文明施工、智能建造“四位一體”標準化工地,推動全市1447個房建、292個市政工程規范提升,讓建設工地更加規范有序;推動758部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投用,建成1.1萬個電動自行車充電位,讓市民生活更加安全方便;完成3906項重要區域、重要節點整治提升,讓城市面貌更加靚麗美好。
三是持續提升村鎮建設水平。以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關于開展小城鎮創新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啟動省、市兩級14個小城鎮創新提升試點創建。深入推進全市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完成1.2萬棟隱患房屋整治、879戶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健全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因地制宜推進清潔取暖建設,完成20萬戶農村清潔取暖改造。推進32處傳統民居保護利用省級試點和20個美麗村居市級試點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美麗村鎮。
四、堅持聚勢賦能、創新轉型,行業監管更加精細
一是系統推動城鄉建設綠色化。深化拓展全國唯一的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成效,開工裝配式建筑580萬平方米,實施既有居住建筑節能保暖改造671萬平方米,完成3639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建成綠色建筑2149萬平方米,2個項目入選2023年度全國首批8個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
二是系統推動行業發展數字化。推進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任務,以市政府名義出臺《關于推進智能建造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選育49個試點項目,打造70個智慧工地,7項做法納入住建部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建成全國首個陸海統籌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一期),為“數字青島”建設提供一張數字底板功能支撐。市城建檔案館成為全國第二家、省內首家住建領域國家級數字檔案館。
三是系統推動質量安全監管規范化。迭代升級新建住宅工程“先驗房后收房”路徑,成功承辦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質量月”啟動暨現場觀摩活動,住建部推廣我市經驗做法。全面推廣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總監制、項目經理駐場制,扎實開展企業分類分級監管和重大事故隱患等專項整治,全市建筑領域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
去年“三民”活動以來,市民朋友通過政務服務熱線、“青訴即辦”等渠道提出的意見建議,我們認真梳理研究,已經全部按程序辦結,對需要長期解決的事項緊抓不放,努力將“問題清單”轉化為促發展、惠民生、防風險的“成效清單”。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標先進城市和廣大市民期盼仍有不小差距,行業龍頭企業實力不夠強,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力度不夠,影響居住環境的短板問題等仍然存在。
2024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將一以貫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扛牢穩增長、惠民生、管行業職責,推動住建事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是積極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建筑業企業做優做強,鞏固支柱產業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加快實施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工程”,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三是深入開展“宜居安居、智能建造、綠色轉型、精細管理、村鎮建設、質量安全”六項提升行動,推動住建事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四是縱深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確保舊城舊村改造建設、市政設施建設、停車設施建設等住建任務圓滿收官,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宜游品質。
五是牢牢堅持黨建引領、實干爭先,持續擦亮“先鋒住建”黨建品牌和“住建為民 情滿城鄉”機關品牌,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鐵軍先鋒。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