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根據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和城市更新、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等有關要求,青島市積極響應政策號召,以“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引領,聚焦“智慧、韌性”的城市建設導向,率先布局、系統謀劃,實施“四項創新”,錨定“兩個重點”,推動“三個轉變”,實現傳統管養模式向數字智慧轉型升級。
堅持“四項創新”,前瞻布局奠定智改基礎
標準創新,填補全省空白。青島市緊扣國家關于城市安全發展的戰略部署,抓住城市更新、設備更新等政策機遇,將橋隧智能化監測納入城市生命線工程核心內容,主編山東省《橋梁智慧健康監測技術標準》(DB37/T 5245-2022),填補了省內橋隧健康監測行業標準領域的空白。該標準在《建筑與橋梁結構監測技術規范》(GB50982-2014)相關技術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市政橋隧實際,創新提出了各類傳感器的安裝標準、監測指標閾值設置程序和系統運維規范,構建了覆蓋設計、建設、驗收、運維全周期的標準化技術框架,為全省推進市政橋隧健康監測工作提供了技術遵循。
技術創新,實現立體巡檢。立足市管大型、大跨徑、特殊結構橋隧多的實際,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技術革新。一是地面車載AI巡檢,結合高精北斗定位、5G傳輸、AI圖像識別、高算力計算機及高清攝像等6項技術,研發AI巡檢車,準確高效地檢測路面、附屬設施病害問題和坐標位置。二是空中無人機定線巡檢,無人機搭載高清AI識別系統對車載巡檢不能覆蓋的橋梁側面、梁底等部位進行快速巡查。巡航路線系統設置,定機、定線、定時巡檢,實現設施病害快速掃描定位,一圖展示。
管理創新,開發智慧大腦。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開發建設“青島市道路橋隧監管服務平臺”。該平臺將信息模型與橋隧健康監測系統、無人機巡檢系統、AI識別系統深度融合,構建“智慧大腦”,收集數據120億條,自動分析研判,對養護作業提出精準建議和科學技術措施,實現監測實時化、養護標準化、分析自動化、應急同步化、檔案規范化,極大提高了全市市政基礎設施的管理效能和精細化水平。
機制創新,強化資金保障。探索建立“市場化運作+財政資金+財政補貼”多組合模式,拓寬橋隧智改資金渠道。一是新建橋隧智改項目,智能感知設備隨橋隧建設同步加裝,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使用,資金納入工程預算予以保障。二是既有橋隧智改項目,運用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橋隧智能化改造工作,多渠道籌措資金。依據城市更新建設的相關政策,由中央財政支持青島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補助資金,對橋隧智改建設項目進行一定比例的補助,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引領作用,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共建共贏的資金保障模式。
錨定“兩個重點”,統籌實施橋隧智改項目
錨定重點橋隧,全覆蓋監測“一網統管”。傳統的“人工巡查+定期檢測”模式不能實時獲取橋隧自身損傷與老化病害,無法精準辨識結構異常狀態及潛在風險,難以完全滿足當前實際需求。青島市緊密圍繞國家關于城市安全發展的頂層戰略部署,錨定東岸城區快速路網體系橋隧100%覆蓋的目標定位,先后謀劃了三批項目,聚焦東岸城區連續性、跨區域、交通量大的重要樞紐,“一橋(隧)一策”,為膠寧高架、杭鞍高架、跨海大橋高架等53座全部市管橋隧定制監測解決方案,實現了智能監測從“單座橋”到“一張網”的跨越,打造了“青島樣板”。
錨定重點部位,全流程構建“智”理體系。根據橋隧的建成年代、結構類型、運行環境等特性,選取跨中截面、墩頂、支座等重要部位,有針對性地布設機器視覺測量儀、激光位移計、分布式光纖等13類1200余套智能感知設備。這些設備宛如橋隧的“holter”,24小時實時捕捉橋隧應力、振動、撓度、溫度、交通狀況等12類關鍵參數的細微變化,深度融合BIM模型、數字孿生技術,達到構件級管理精度,將復雜的運行狀態直觀可視化呈現。物聯感知設備聯動“青島市道路橋隧監管服務平臺”,構建集前端傳感器、數據采集和后臺系統分析研判于一體的智慧健康監測體系,實現對設施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測、及時預警和有效處置,切實提升橋隧風險防控和“智”理能力。
推動“三個轉變”,實現智慧管養轉型升級
“定期體檢”向“實時預警”轉變,實現流程重塑。感知設備加裝前,橋隧的體檢主要靠一年一次的常規檢測和6~10年一次的結構檢測。設備安裝后,采集的數據實時傳送至“市級道路橋隧監管服務平臺”,“智慧大腦”融合BIM模型、大數據分析與BP神經網絡算法,精準“診斷”橋隧健康狀況。當監測數據異常預警時,相應部位AI算法攝像頭會自動啟動,捕捉實時情況并錄像儲存。同時,報警信息通知到橋隧養護部門和管養企業,主管部門會同專家對信息研判,并根據預案對突發事件進行依規處置,重塑“報警-接收-響應-核查-處置”流程,形成“監測預警實時化、研判溯源精準化、應急處置協同化”的風險防范體系,突發事件發現、處置效率大幅提升。
例如,李滄區下王埠立交橋借助動態撓度實時數據采集,成功監測到重型車輛通行引發的結構異常并發出警報,應急響應和現場處置時間縮短至26分鐘,極大地提高了處置效率。
“被動治療”向“主動預防”轉變,實現未病先治?;谶B續、客觀且海量的監測數據,構建“平臺自動分析+專家綜合論證”的數據分析應用機制。平臺依托智能算法,對監測數據、日常巡檢及定期檢測等信息進行深度分析與處理,自動生成評估報告。定期組織專家開展研討,分析橋隧結構物理參數的變化,獲取結構性能早期、微小的退化趨勢,如混凝土微裂縫的擴展、支座的老化等現象。結合實地勘察進行深入研判,對結構健康狀態作出定性和定量判斷,提出工程改造或加強管理的建議措施,優化養護管理對策,提升橋隧耐久性,延長使用壽命。
“傳統巡檢”向“智管協同”轉變,實現降本增效。管養模式的轉型和新技術的運用,相比傳統模式,進一步降低了養護成本,提升了管養質效。一是立體巡檢系統的應用,極大降低了傳統“車載人看”模式下巡查人員數量,巡檢實現從“小時級”到“分鐘級”的跨越,效率可提高約2-4倍。二是智慧大腦的分析,能夠做到預防性養護,在問題萌芽階段以更低成本進行處置,實現對癥下藥、按需維修,最大限度延長服役年限。經預測,在橋隧全生命周期內可減少一次大修,平均降低運行費用18.5%。
青島市橋隧智能化建設改造,是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生動實踐,更是以智慧韌性守護城市安全治理現代化的有效舉措。下一步,青島市將持續加強橋隧智能化改造工作,創新深化數據賦能應用,為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設施智慧管養提供“青島經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