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平度市通過做強做優農產品、銜接產供銷、融合農文旅,持續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大澤山葡萄節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
作為山東省產糧大縣“十二連冠”,平度的底氣不僅源于20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92%的綜合機械化率,更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條以全域視角謀劃、以特色產業為核、以三產融合為徑的鄉村振興之路。通過做強做優農產品、銜接產供銷、融合農文旅,平度持續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全域布局,特色產業“多點開花”
農文旅融合,根基在農業,關鍵在特色。
平度專注于做優做強農業“基本盤”,努力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桎梏,以全域思維開展差異化布局,讓每個鄉鎮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金字招牌”,形成“一鎮一品”甚至“一村一品”的產業集群。
大澤山的葡萄,是平度特色農業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擁有2100多年種植歷史的大澤山葡萄,如今已發展到3.5萬畝、300多個品種,年產值近8億元。這里不僅是“中國葡萄之鄉”,更成為葡萄產業的“研發硅谷”。在智能溫室內,物聯網傳感器24小時監測葡萄的生長狀況,數據實時上傳云端,實現精準水肥管理。通過品種培優和技術迭代,大澤山成功將葡萄供應期從一季拉長至四季,“四季有葡”成為現實。這種對“一粒葡萄”的深耕,為農文旅融合提供了最堅實的產業基礎。
而平度的特色農業版圖,遠不止于葡萄。舊店鎮依托“五彩”資源,打造了舊店蘋果、祝溝草莓等4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高端矮砧蘋果示范園是山東省最大的籠式矮砧蘋果園;白沙河街道享有“膠東油桃第一鎮”美譽,油桃總面積超1.5萬畝,珍珠棗油桃新品種畝效益達萬元;李園街道東南疃村歷經二十年轉型,從“石匠村”變為“桃醉”之鄉,千畝桃園年純收益約600萬元;崔家集鎮則憑借櫻桃西紅柿,成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10億元鎮。
正是通過對“一粒種”“一株苗”的專注,平度為農文旅融合打下了高質高效的產業根基,讓“土特產”孕育出“大產業”。
“我們秉承‘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的發展思路,培育壯大了葡萄、小西紅柿、菌菇等多個特色產業集群。”平度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志平介紹,目前,平度已培育86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和84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了葡萄、小西紅柿、菌菇、油桃等多個特色食品產業集群。這種全域化、差異化的產業布局,避免了內部惡性競爭,形成了互補共贏的發展格局,為后續的加工升級和文旅融合打下了遍布全域、各具特色的產業錨點。
鏈條思維,“接二連三”拉伸產業維度
有了好的農產品,如何最大限度挖掘其價值?平度貫通“產加銷”,用“鏈條思維”替代“產品思維”,強力推動產業“接二連三”,并通過品牌驅動提升附加值,讓農民分享全鏈條的增值收益。
在“接二”方面,平度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在崔家集鎮的普諾米斯飲品有限公司,櫻桃西紅柿從附近大棚采摘后,幾小時內就能進入生產線,變成一瓶瓶富含維生素的小番茄汁。“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保證了農戶收益。”公司董事長董長青說。這種“田間”直連“車間”的模式,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更將價值留在了當地。大澤山鎮則向著產業鏈更高端邁進,積極引進葡萄酒莊、果汁加工項目,推動葡萄從初級農產品向高端飲品、休閑食品蛻變。
在“連三”方面,平度著力打通現代物流通道,破解鮮食農產品“最初一公里”難題。大澤山鎮引入的“果之道”鄉村智慧物流項目,構建了“村物流點收集+鄉鎮匯總+干線物流+城市落地配”體系,實現省內當日達,為果農每斤節約運費7至10元,讓葡萄從“枝頭”到“舌尖”的體驗更優。更令人矚目的是,舊店鎮的青島平度慈航通用機場聯合順豐開通低空物流航線,實現了農產品赴京“最快6.5小時直達”,為高端生鮮物流開辟了全新通道。冷鏈倉儲中心的建設,則延長了銷售窗口,平抑了市場價格波動,年均可助農增收超千萬元。
品牌是價值的放大器。平度全力打造“平度優農”區域公用品牌,并通過大澤山葡萄節等特色節慶IP持續擴大影響力。今年推出的“萄你歡喜”文創雪泥、定制飲品等,以創意消費傳遞“葡式浪漫”,推動農產品從“土味”走向“時尚”。這種“產銷儲+品牌”的一體化運營,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模式,構建起一條韌性足、效益高的現代鄉村產業鏈。
“這套‘組合拳’,徹底改變了‘增產不增收’的傳統農業困局。”徐志平認為,它使平度的特色農產品不再局限于初級產品的低價競爭,而是通過延伸產業鏈,進入了價值增長的快車道,為農文旅融合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形態和更穩定的供應鏈保障。
融合賦能,“農文旅+”激發鄉村活力
產業基礎夯實了,價值鏈拉伸了,如何進一步引爆鄉村活力?平度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將田園風光、鄉村文化等“沉睡資源”轉化為“鮮活資產”,實現流量變留量、資源變資本。
節慶IP是平度引爆文旅流量的關鍵抓手。已成功舉辦39屆的大澤山葡萄節,早已超越簡單的農產品展銷,升級為融合采摘、文創、音樂、美食的綜合性文旅盛宴。今年葡萄節已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周邊民宿預訂率高達95%。同樣,舊店蘋果展示交易會、云山櫻桃節等特色節慶,也有效聚集了人氣,帶動了消費。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培強表示,通過整合資源,已串聯打造出親子游、采摘游、研學游等多條精品線路,今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約130萬人次,同比增長26%。
“融合”的更深層次,是業態的創新與空間的重塑。大澤山鎮正著力打造葡萄文化產業園,集設施栽培、葡萄酒莊、休閑康養于一體;舊店鎮利用紅色遺跡發展研學旅游,憑借冰雪資源舉辦九里夼冰雪嘉年華,單日最高接待量超1.2萬人次;崔家集鎮建設西紅柿文化館、主題街,形成特色文旅線路。這些舉措,使鄉村從單一的生產空間,轉變為集生產、生態、生活、文化于一體的復合空間。
說一千道一萬,“融合”最終的落腳點是富民增收。文旅融合直接帶動了民宿、農家樂、文創產品等業態發展。大澤山鎮響山潘民宿通過“鄉村公共資源+強村共富公司”模式,實現村集體增收18萬元。東南疃村的桃園、白沙河的油桃園,都因采摘游而價值倍增。農文旅融合讓農民實現了“租金+薪金+股金”的多重收入,真正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平度的農文旅融合,是一場自上而下精準規劃與自下而上內生動力激發同頻共振的結果。”李培強認為,它破解了鄉村振興中常見的“有產品無產業”“有產業無品牌”“有資源無流量”的難題。
平度的創新密碼,不以單一項目或村莊的成功為終點,而是著眼于全域產業生態的構建。通過“特色化布局”夯實一產根基,通過“鏈條化思維”提升二產價值,通過“融合化賦能”激活三產潛力,最終形成一二三產相互賦能、城鄉要素順暢流動的良性循環。(來源:青島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