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九曲黃河,奔騰萬里,流經9省(區),在山東入海。山東,作為黃河流域的重要省份,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與使命。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要求山東“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
“走在前”是勉勵,更是鞭策。山東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全方位、多層次深化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2024年,山東GDP達到9.86萬億元,距10萬億元僅一步之遙;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黃河干流山東段水質連續9年保持Ⅱ類;山東成為聯結沿黃省份和世界的橋梁,沿黃經濟出海口的功能進一步放大。
生態之變:鳥兒用翅膀為山東生態“投票”
夏日的東平湖,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8月19日,東平縣護鳥觀鳥協會會長陳昌倫將救助的4只紅隼放歸大自然,“喂養了20多天,希望它們一切安好。”
71歲的陳昌倫帶著他的護鳥團隊穿梭在湖畔。從2019年至今,陳昌倫守護鳥兒的腳步從未停歇。東平湖面積廣闊,環湖一圈約80公里。
“青頭潛鴨對水質和周邊生態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它是飛得最高的鴨子,比一般的鳥敏感,知道哪兒的生態好、哪兒的生態不好。到冬天覓食的時候,本地的白鷺、黑水雞都跟著它混。”談起鳥兒,陳昌倫如數家珍。
這一切源于東平湖生態的改變。東平湖既是黃河下游最大的湖泊,也是黃河流域重要蓄滯洪區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調蓄樞紐,生態價值巨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生產生活污水排放、網箱網圍養殖、圍湖造田等因素影響,湖區局部水域水質惡化為劣Ⅴ類,濕地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
近年來,東平縣大力開展清網凈湖、餐船取締、環湖生態隔離帶建設、砂場清理、拆違清障、菹草清理等攻堅行動,東平湖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水質持續改善。鳥兒種類從最初單一品種的須浮鷗,壯大到現在包括青頭潛鴨、赤嘴潛鴨、花臉鴨、斑背潛鴨等在內的百多種珍稀鳥類。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強調“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動手,共同建設和呵護美好家園”。山東牢記囑托,把美麗山東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扎實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深入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2024年,山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齊魯大地的天越來越藍,PM2.5平均濃度35.5微克每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水越來越清,Ⅴ類及以下水體連續4年動態清零;生態越來越優美,累計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1個、美麗河湖5個、美麗海灣6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產業之進:新興產業拔節成長 傳統產業加快轉型
在東營市墾利區離岸8公里海域,光伏板整齊排列,向著遠海延展。這是HG14國華100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17.8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50.3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34.47萬噸。
連方成片的光伏板也為貝類等海洋生物撐起陰涼,幫助它們更好地繁衍生息。項目構建“海上光伏+海洋牧場”生態發展新模式,上可發電、下可養殖,提高海域立體綜合開發利用水平,預計漁業養殖年收益超過2700萬元。
吸引眼球的不只是新興產業。在今年1月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海信發布的全球首創RGB三維控色液晶顯示技術,引得各國家電企業代表駐足。三星、索尼等家電品牌的專家拿著各種儀器反復測試技術指標,甚至掏出卡尺測量邊框間隙。小小變化背后,是中國家電企業在技術、品牌、供應鏈等維度的系統性突破。
過去一年,山東產業版圖新增多個科技創新引航坐標:12英寸碳化硅襯底、超大尺寸鈮酸鋰晶體全球首發;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生產裝置“海葵一號”交付運營;濰柴柴油機熱效率第四次刷新世界紀錄……今年上半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0%,高于全部規上工業5.3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1%,高于全部規上工業3.4個百分點。從產品看,動車組、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0.1%、58.6%、35.7%。
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都是“必答題”。山東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緊緊扭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一基準線,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總抓手,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新興產業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綠色化低碳化升級的新引擎。山東構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1+1+5”規劃政策體系,聚焦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八大未來產業,集中優勢資源加快布局發展。新認定低空經濟、機器人、生物制造等10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省級以上集群達42個、規模3.5萬億元;規劃建設濟南、青島、煙臺未來產業先導區,15個未來產業集群產值超過3200億元,全省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近20%。
面對傳統產業體量大、“高碳”特征突出的現實情況,山東牢牢抓住產業低碳化改造這個“牛鼻子”,加快產業綠色化轉型,一方面抓過程降碳,深入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碳改造,助力企業年實現降碳量約800萬噸;另一方面抓源頭減量,推動石化、鋼鐵等重點產業向沿海布局、集聚發展。2024年,全省壓減焦化產能450萬噸、煉油產能200萬噸,粗鋼產能沿海占比突破53%,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先進產能占比超過40%。
開放之興:擴大沿黃“朋友圈” 奏響區域協調發展“協奏曲”
5月8日,我國又一條西電東送能源大動脈——隴東-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竣工投產。該工程將甘肅的風電、煤電、光伏發電“打捆”送往山東,每年可輸送電量360億千瓦時以上,將滿足山東約4%的年度用電需求,相當于10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7月1日,搭載著一批太陽能光伏出口貨物的海鐵聯運班列從山西中鼎物流園啟程,發往山東港口青島港,標志著“山西太原中鼎物流園-青島港”海鐵聯運圖定班列正式上圖運營,助力當地制造業優勢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目前,“山西太原中鼎物流園-青島港”海鐵聯運班列已實現月均發運量超2000標箱。
山東地處“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也是黃河流域重要出海口,不僅連接南北、貫通東西,還實現了陸地和海洋的銜接,是服務重大國家戰略、實現海陸聯動、建設海陸大通道的關鍵環節。自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后,沿黃陸海大通道日益繁忙。
山東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與沿黃省(區)同頻共振聯動發展,攜手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調聯動、生態聯防共治,共同推動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奏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奏曲”。
僅以交通為例,山東依托“海陸空鐵”交通樞紐優勢,大力暢通東聯日韓、西接歐亞、北達蒙俄、南至東盟的國際物流通道。2024年,山東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0億噸、居全國首位,內河航運吞吐量超過1.2億噸,內陸港達到51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1萬列。
沿黃,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發展理念和戰略布局。山東正以實際行動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畫卷正在黃河兩岸徐徐展開。
來源:大眾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