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區域經濟競爭,不再是城市之間的“單打獨斗”,而是都市圈的“組團出擊”。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龍頭,2024年青島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719.5億元,增長5.7%,增速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2位。但青島的視野早已超越一城一地,而是著眼于整個區域的協同發展。眼下,青島正在以都市圈建設為抓手,突破行政壁壘,重塑區域經濟格局,通過強化“圈”的力量,實現從“單點突進”到“全域協同”的跨越,打造北方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交通圈:
拉近距離,重構時空
區域發展,交通先行。青島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抓手,加速由“線”成“網”,打造“一小時通勤圈”。
2025年春節剛過,濰宿高鐵至青島連接線施工現場已是一片繁忙。這條連接線的建設,不僅讓濰坊諸城市、日照五蓮縣與青島西海岸新區交通更加便捷,更讓青島接入了京滬二線這條高鐵大動脈。南下長三角,北上京津冀,里程大大縮短。
2023年底萊榮高鐵通車后,萊陽到青島北最快只需33分鐘;海陽北至青島北最快46分鐘;日照西到青島北約1小時;高密北到青島北最快30分鐘……這些城市都已邁入青島“1小時交通圈”。
2024年10月,“軌道上的青島都市圈”再添新通道——濰煙高鐵建成通車,打通了山東半島的“任督二脈”,膠東半島實現高鐵成環。
不僅有高鐵,《青島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專項行動方案》還謀劃了“一環七射”高鐵網和“三環十一射”高速公路網的交通一體化“藍圖”。
記者從青島市發改委了解到,青島都市圈基礎設施聯通已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網絡成型”。軌道交通加速成網,濰煙鐵路、萊榮鐵路等“三縱三橫”骨干通道竣工,“十四五”新增鐵路里程720公里。濟青高鐵日均開行150列,實現“早出晚歸”商務通勤。公路與公共交通優化,明董高速、濟濰高速等建成通車,“十四五”新增高速公路530公里。
更有想象空間的是低空經濟的布局。青島本土企業蔚藍空間研發的“云帆-2”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已圓滿完成核心技術試驗任務。據工作人員描述,掌握了這個技術,“云帆-2”可以載著五六個成年人,一小時從青島飛到濟南。
產業圈:
協同共贏,突破邊界
產業協作是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青島正在發揮中心城市輻射作用,突破行政邊界,實現區域產業優化布局。
以海洋經濟為例,青島的海洋科研優勢在都市圈加速轉化。黃海所參與日照東港區海洋生態保護與漁業融合發展EOD項目,管華詩院士團隊與日照三奇生物合作的海洋功能食品項目落地實施。青島與煙臺合作開展“深遠海設施漁業科技示范工程”,建設完成“經海005號”平臺。
“所謂都市圈,其實就是一個個產業圈、交通圈、生活圈去慢慢實現的。在產業圈的打造上,一定要從高處出發,要有情懷也要有胸懷,不要計較稅收等一時得失,要長遠布局,才能真正實現1+1大于2。”青島科學學與科研管理研究會首席專家隋映輝建議。
青島都市圈的產業協同創新已實現從“各自為戰”到“集群共進”。集群效應凸顯,青煙威船舶海工產業集群產值占全省九成以上;智能家電集群產值突破3000億元,軌道交通裝備集群國內市場占有率超50%。青濰共建虛擬現實產業集群,集聚歌爾、京東方等企業200余家
跨市配套升級,8家煙臺汽車企業成為一汽大眾青島基地一級供應商,海爾煙臺智能廚電產業園帶動7家配套企業落地,濰柴青島智慧重工年產挖掘機2.3萬臺。
創新生態共建,海爾卡奧斯攜手煙臺打造石材、綠色化工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濰坊進行農業物聯網改造,與日照共建鋼鐵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半島科創聯盟累計對接企業5200次,發布技術需求4300項。青島“鏈萬企”平臺鏈接煙濰等地10多個行業平臺,促成200余項合作。嶗山實驗室在濰坊建設海洋超高速科研平臺,在日照布局海水制氫中試基地。
金融服務創新突破,藍海股權中心服務掛牌企業2078家,交通銀行出臺22條專項政策為圈內企業提供融資便利。
生活圈:
服務同城,無感邊界
真正讓都市圈“圈”得住人,要靠公共服務的一體化。青島都市圈正在通過政務服務“跨域通辦”,讓企業和群眾享受“同城待遇”。
一個生動的故事發生在日照市民韓先生身上。他所在的集團公司位于日照市,因公司外貿類業務拓展到青島,前幾年到青島辦了營業執照。隨著進出口業務擴大,公司想擴大營業范圍,但韓先生因日常工作繁忙一直未抽出時間來青辦理。了解到可以跨域通辦后,韓先生在日照市政務服務大廳提交申請,青島這邊接到申請信息后,審批人員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對信息進行審核確認,受理當天就完成了營業執照變更業務。“再也不用‘兩城’跑了。”韓先生感慨道。
這樣的便利正在成為常態。2024年7月,青島都市圈16區(市)簽署政務服務“跨域通辦”合作協議,建立“云牽手”通辦聯盟。如今,企業開辦、稅務登記、異地就醫、購物維權、公積金業務、社保認證等過去需要“兩城跑”的事項,正逐步實現“跨域通辦”。
民生服務共享從“單項對接”走向“標準協同”。“青島都市圈城市專區”實現162項“跨省通辦”、321項“全省通辦”,13項高頻事項實現“全程網辦”。基層服務創新不斷,萊西、萊陽設立“雙萊通辦專窗”,160項事項“一窗受理”;膠州、高密組建政務服務聯合體,推出29項“特色一件事”;海陽、萊陽、即墨聯合推出16項特色“一件事”;平度、萊州推出10項便民服務。
社保醫保便捷化程度提升,社保卡實現“5大類31場景”應用,膠東經濟圈協同認證拓展至全省。教育醫療均質化推進,青濰煙高職院校聯合培養招生規模超1700人。依托省魯醫互認平臺實現207項跨市檢查檢驗互認;半島中醫聯盟建成區域診療中心。
文旅品牌矩陣化發展,聯合推出“仙境海岸”“齊魯郵輪季”等品牌,40條精品線路入選全國自駕推薦榜,“膠東有禮”品牌覆蓋18類商品。
未來展望:
強圈賦能,共建共享
2025年,山東有望成為中國北方首個10萬億省份。作為經濟龍頭,青島正在通過強化都市圈建設,為區域發展賦能。
站在山東眺望北方,青島都市圈的崛起,更像是整個北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落子。它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城市群的物理疊加,正通過交通同網、產業同鏈、服務同享,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探索一條打破行政壁壘、實現深度協同的新路。其意義,遠不止于經濟總量的簡單相加。青島都市圈的實踐表明,以核心城市為引擎,通過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規則標準的“軟連接”,能夠有效激活區域沉睡資源,推動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共同提升區域整體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信息來源:齊魯晚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