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近日,《新華網》報道了嶗山區通過創新治理模式,在道路交通安全百日集中整治中取得實效。
清晨6點,青島市嶗山區王沙路荷花村與王山口村的交叉路口,紅綠燈準時切換。村民張大爺騎著電動車經過,不用再像以前那樣頻頻剎車、左顧右盼——這個曾因“錯位交叉”讓村民“提心吊膽”的路口,如今標線清晰、車流有序。這是嶗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百日集中整治的一個縮影,也是該區創新“133”治理模式、讓“安全”走進百姓日常的生動注腳。
截至2025年9月,嶗山區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5.38%和18.75%,未發生較大以上交通事故。一組組數據背后,是一場從“點上除隱患”到“全域保安全”,再到“長效固成果”的治理實踐。
路口攻堅:啃下“硬骨頭”,帶出“閉環經”
“以前這路口,南北向的車剛拐過來,東西向的車就沖過來了,我親眼見過兩回剮蹭。”張大爺的話,道出了這個“錯位交叉”路口的隱患。作為連接兩村的必經之路,這里因歷史規劃問題,行車路線混亂,不僅通行效率低,事故后責任認定也成了難題。
要整治,先找“病根”。嶗山區交安辦把這個路口當作“突破口”,牽頭市區公路管理處、公安交管、交通運輸等部門,一頭扎進了現場。“我們前后開了4次現場會,3次研判會,連專家都請來了,就怕方案不接地氣。”區交安辦工作人員回憶,他們還挨家挨戶征求村民意見,有人提議“加個顯眼的標志”,有人建議“調整紅綠燈時長”,這些聲音最終都融進了“信號燈+標志標線”同步優化方案里。
方案落地那天,施工隊畫標線、裝信號燈,張大爺和幾個村民站在路邊看。“現在路權清楚了,該停就停,該走就走,心里踏實多了。”更重要的是,這次治理還摸出了“排查—會商—設計—落地—反饋”的閉環模式,為后續全域整治蹚出了路子。
全域織網:從“單打獨斗”到“攥指成拳”
嶗山區既有城區的繁忙路網,也有農村的鄉間小道,“城鄉交織、新舊路網并存”的特點,讓交通安全整治不能“一刀切”。“光靠一個部門不行,得大家擰成一股繩。”區交安辦負責人說,他們搭建了“季度例會+月度分析+專題部署”的三級會議機制,把11個成員單位的責任壓實,還搞了“輪值辦公”——這個月公安牽頭,下個月交通接手,一起調研、一起暗訪,15次聯合調研、11次暗訪下來,20項跨部門難題迎刃而解。
隱患排查更是“拉網式”的。工作人員帶著臺賬走街串巷,山區路段的急彎、城區路口的盲區、農村村口的窄橋,都一一登記在冊。“累計治理了574處隱患,光重點隱患就有230處,每一處都明確了誰來改、花多少錢、什么時候改完。”區交安辦的臺賬上,每一項整改都畫著“對勾”。
農村地區是“補短板”的重點。1600名專兼職交通安全員走馬上任,李大姐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清晨她都會在村口勸導:“大爺,三輪車不能載人,不安全。”他們還挨家登記了25000余輛三輪車、面包車,摸清了“車”的底數;城區里,公安、交通部門的夜查隊伍常常忙到凌晨,370余次路查夜查、220余次專項整治,查處了30萬余起交通違法行為;8.86萬個停車泊位接入“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停車難”也緩解了不少。
長效守護:讓“安全”成習慣,不是“一陣風”
“百日整治不是終點,安全得天天講、時時守。”這是嶗山區上下的共識。在區交警大隊指揮中心,“情指行”一體化平臺屏幕上,車輛軌跡、卡口監控實時跳動,一旦發現超載、逾期未檢的重點車輛,系統會自動預警,民警就能精準攔截。“以前靠人巡邏,現在靠科技,效率高多了。”民警指著屏幕說。
宣傳也得“接地氣”。社區廣場上,普法宣傳展板前圍滿了人,工作人員遞上宣傳冊,用方言講著“過馬路看信號燈”“喝酒不開車”;村里的大喇叭里,交通安全知識融入了村規民約;媒體上,162條整治動態和典型案例,讓“安全”二字慢慢走進大家心里。
為了防止隱患“反彈”,嶗山區還常態化開展“回頭看”,10份整改報告、8份工作通報,把問題盯緊抓實。如今,40處重點隱患點段、230處普通隱患的治理還在推進,嶗山區正用一個個具體的行動,讓“平安出行”成為百姓生活的常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