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發展改革委:
民進青島市委提出的“關于推進我市深遠海‘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的提案收悉,結合我局工作實際,現提出協辦意見如下:
一、我市海洋牧場現狀
目前,農業農村部將海洋牧場主要分為養護型、休閑型、增殖型三類。青島市在建海洋牧場達27處(其中21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總面積達1.4萬公頃,最遠離岸距離13公里,平均離岸距離3-4公里,共投放礁體335萬空方。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經了解,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正在起草有關現代海上牧場文件,擬將陸基育種、產業上下游等均納入海上牧場范疇。青島是我國深遠海養殖的重要開拓者,建成我國首個深遠海大型漁業養殖裝備、全球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智能網箱“深藍1號”,首制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于2020年獲批建設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今年“深藍2-2號”網箱已經建成,7月在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投用,是目前我國應用海域最遠、適用水深最深、養殖水體最大、功能性最先進的大型深遠海養殖網箱裝備。同時,15萬噸級“國信2-1號”“國信2-2號”計劃于2025年一季度交付運營。
二、相關意見建議
綜合來看,目前發展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在技術路線和成本控制上雖然存在諸多挑戰,但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具有顯著生態效益,資源利用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國家引導支持的產業方向。我市在深遠海養殖領域具有明顯優勢,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正在持續加力,研究梳理好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路徑意義重大。
(一)深化央地協同合作。根據融合項目前期基礎建設投資大、運營期海上風電部分收益穩定但水產養殖部分波動大的特點。建議鼓勵具備資金優勢和技術實力的央企與我市國有平臺合作推動前期海洋牧場和海上風電投資建設,引領產業技術升級。熟悉水產養殖和管理的民營企業在項目建成后,通過聯營或租賃模式參與運營生產。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強項,達成投資收益最大化。探索融合項目保險理賠政策,鼓勵更多金融保險類企業參與,支持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項目健康發展。
(二)科學規劃選址設計。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選址各自不同。目前,風漁融合場址大多是“以風定漁”,即在已規劃或建成的海上風電場中對離岸距離、投喂及運維成本、臺風寒潮等自然災害、水深、海流、水質環境等進行綜合考量后進行選址。建議,由市發改、自然資源、海洋等部門對海上風場選址進行統一規劃,對兼容性強的海域進行風漁融合方案設計。同時研究出臺支持引導政策,可在海上風電資源競配或大基地規劃配置中考慮對融合類項目給予鼓勵加分等傾斜考慮。鼓勵開展融合應用示范,逐步推動標準化項目開發,打造具有青島特色的海洋能源與漁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三)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借鑒挪威大西洋鮭選育技術路線,發揮青島海洋漁業科研優勢和深遠海養殖先行先試優勢,加大鮭鱒魚、大規格鱸魚、黃條鰤、紅鰭東方鲀等經濟價值高、市場接受度好的水產良種選育技術攻關,破解制約深遠海養殖可持續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并通過“陸海接力養殖”等方式,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風漁融合裝備走向深遠海是必然趨勢,加大水動力系統和結構安全評估分析、高性能系泊技術、網衣裝配及自動清洗、智能投餌、無人值守、海洋環境精準監測、魚群精準監測及傷殘死魚自動收集等關鍵性技術攻關,是海洋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
(四)推動全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產業鏈融合發展全產業鏈,上游重點突破種苗培育、深遠海風電及養殖裝備制造,下游帶動冷鏈物流、水產加工、海產品銷售,集聚優質高端產業環節。構建探索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聯合運營新機制,構建多功能、智慧化海上風電及海洋牧場管控平臺,發展智能養殖工船、智能深水網箱、深水作業機器人等裝備,合理計劃水產養殖與風電運維時間,減少人員重復出海次數,降低運營成本。拓展海洋牧場功能,打造集漁業生產、海洋體育、科普教育、休閑體驗等多功能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體。
?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
2025年3月20日
(聯系人:陳祥,聯系電話:85886631)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