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區(市)、西海岸新區、高新區等科技主管部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根據《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財教〔2023〕276號)《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青科規〔2024〕2號)、《青島市科技惠民示范專項實施細則》(青科字〔2024〕29號)要求和我市科技創新工作需要,經研究決定,現啟動2025年青島市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申報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報方向
(一)科技計劃惠民專項(科技協作)項目
方向1:林下中藥材天麻、豬苓高效生態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對隴南境內天麻、豬苓的種質資源、栽培品種、分布范圍、數量及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系統調查,形成隴南菌類藥材天麻、豬苓產業發展調研指導報告及自然分布名錄;開展林下天麻高效栽培、豬苓高效栽培、豬苓有性繁殖、蜜環菌材快速培育、天麻豬苓連作、天麻原種桶裝栽培等技術研究,總結形成林下中藥材天麻、豬苓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規程;示范推廣天麻、豬苓快速高效栽培技術,建立林下繁育示范基地,帶動隴南市林下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建立天麻、豬苓良種擴繁基地,生產優質蜜環菌和天麻、豬苓良種,為林下中藥材天麻、豬苓產業化發展提供優質種源。
考核指標:項目實施地點需在甘肅省隴南市康縣。
(1)組建林下中藥材天麻豬苓高效生態栽培技術示范項目科技創新團隊,對隴南境內天麻、豬苓的種質資源、栽培品種、分布范圍、數量及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系統調查,形成隴南菌類藥材天麻、豬苓產業發展調研指導報告1份,自然分布名錄1冊;
(2)開展林下天麻、豬苓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和豬苓有性繁殖技術研究,總結形成完整的“蜜環菌材快速培育技術”“天麻豬苓連作高效栽培技術”“天麻原種桶裝立體栽培技術”“林下中藥材天麻、豬苓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總結形成林下中藥材天麻、豬苓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規程1套;
(3)建立天麻、豬苓良種擴繁基地各1處,年培育優質蜜環菌10000瓶。天麻良種擴繁基地不少于10畝,年生產優質天麻良種12500 kg以上,建立60畝以上優質天麻示范基地;豬苓良種擴繁基地不少于10畝,年生產豬苓良種18000 kg,建立60畝以上優質豬苓示范基地;帶動周邊林區藥農建立天麻、豬苓優質生產基地600畝以上;
(4)申請天麻、豬苓關鍵栽培技術專利不少于2項,發表論文不少于1篇;
(5)每年選派赴隴南開展科技培訓、現場指導的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不少于10人,通過技術指導服務等方式培訓林下中藥材專業技術人員120人次,其中專業技術骨干20人次,藥農100人次。
擬支持項目1項,實施期2年,支持資金不超過100萬元。
方向2:隴南市糧食作物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及其綠色防控
研究內容:研究構建覆蓋隴南主要農田的病蟲害監測網絡體系,實時掌握有害生物動態;開發適合隴南生態條件的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促進化學農藥減量增效;篩選適合隴南地區的小麥、馬鈴薯、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新發和重發病害的生防菌株及化學殺菌劑;示范推廣有害生物防控的綠色防控集成技術,形成綜合防控方案,通過示范區展示有效的監測與防控技術。
考核指標:小麥、玉米項目實施地點覆蓋隴南八縣一區,馬鈴薯主要在武都區、西和縣、禮縣,大豆主要在徽縣、成縣。
(1)完成隴南市糧食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組建。監測網絡體系需覆蓋50%以上的糧食作物農田環境,重大病蟲高發區和關鍵生態區監測點布局做到全覆蓋;構建主要病蟲害數據庫和模型,實現對小麥條銹病、小麥莖基腐病、小麥赤霉病、馬鈴薯晚疫病、草地貪夜蛾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動態的監測預警,預測發生趨勢和危害程度,中長期預測預報準確率達到80%以上,?短期預警預報準確率達到95%以上,預警提前量不少于7天;
(2)篩選出高效環保殺蟲劑3-5種,開發生物防治產品1-2種,并開展技術示范推廣應用;
(3)針對主要入侵生物草地貪夜蛾建立綠色防治技術體系1-2套;
(4)篩選適于隴南地區的生防微生物1-2種,并針對主要糧食作物病害建立1-2套綜合防控方案,生物農藥持效期不少于15天;? ?
(5)創建糧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在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上展開綠色防控集成技術示范推廣,示范面積不少于0.3萬畝,示范輻射面積10萬畝以上,平均防效不低于85%,病蟲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示范區化學農藥減量10%以上;
(6)申請專利1-2項;發表論文2-3篇;
(7)培訓專業化防治組織不少于20家,每年選派赴隴南開展科技培訓、現場指導的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不少于10人,培訓農技人員不少于500人次。
擬支持項目1項,實施期2年,支持資金不超過100萬元。
方向3:八眉豬保種與開發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
研究內容:針對隴南市八眉豬生長速度慢、生產效率低等問題,利用肉質優良的巴克夏品種,與八眉豬雜交。采用常規育種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相結合的技術方法,通過配合力測定,篩選適合隴南環境特點的雜交組合,初步構建八眉豬品種保護與創新利用相結合技術體系;針對隴南市玉米、豆粕等主要飼糧資源缺乏,農副產品豐富的特點,重點開展“橄欖、核桃、花椒”加工的副產品資源調查和營養成分測定;集成非糧飼料生物處理和精細化飼養等先進技術,研制適宜隴南區域特點的飼喂技術,實現節糧飼養,降本增效。
考核指標:項目實施地點在甘肅省隴南市徽縣。
(1)八眉豬核心群體擴大到300頭以上,采集并保存遺傳資源100份以上;
(2)指導建立核心場1處,培育八眉豬新種群體1000頭以上;
(3)八眉豬新種生產性能得到顯著提升,日增重提高20%以上,料肉比降至4:1,維持肌內脂肪含量3.5%以上;
(4)研發節糧日糧配方不少于3個,替代豆粕30%以上、替代玉米20%以上,降低飼養成本10%以上,飼料加工1萬噸以上;
(5)農副產品利用率達85%以上,養殖成本降低15%以上。形成種質資源保護與地源性飼料開發協同創新,形成“優質品種+低成本飼喂”完整技術體系1套;
(6)每年選派赴隴南開展科技培訓、現場指導的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不少于10人,培訓100人次以上;
擬支持項目1項,實施期2年,支持資金不超過100萬元。
方向4:定西鮮濕粉防腐保鮮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定西鮮濕寬粉在防腐保鮮方面缺乏有效替代防腐劑的迫切需求,結合當地企業現有生產設備及生產線狀況。通過探究物理防腐保鮮關鍵技術對定西鮮濕寬粉中淀粉多維度分子結構、微觀結構、宏觀品質、感官品質的影響規律,優化工藝關鍵技術參數;探究定西鮮濕寬粉在生產和貯藏過程中營養特性、穩定性、微生物指標的變化規律,明確調控寬粉品質及貯藏穩定性的技術關鍵點;建立鮮濕寬粉防腐保鮮加工技術規程并完成產業化示范,對產品加工品質及功效進行評價,完成產業化示范,促進定西市地方經濟發展。
考核指標:
(1)突破鮮濕寬粉物理保鮮防腐、品質調控等關鍵技術1-2項,斷條率≤1%,延伸性達500%以上;
(2)提升定西鮮濕寬粉的常溫貯藏穩定性,延長其常溫貨架期至6個月以上,貨架期內菌群符合國家標準,霉菌計數≤200CFU/g,大腸桿菌≤20CFU/g,金黃色葡萄球菌≤100CFU/g;
(3)新建或改造生產線1-2條,進行產業化示范,新增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
(4)制定技術規程或標準1-2項,申請專利1-2項,發表論文1-2篇;
(5)每年選派赴定西開展科技培訓、現場指導的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不少于10人,每年培訓技術人員100人次以上。
擬支持項目1項,實施期2年,支持資金不超過100萬元。
方向5:定西苦蕎、燕麥等小雜糧營養功能品質提升及精深加工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生物物理加工技術和深加工工藝,提升定西苦蕎、燕麥等小雜糧的營養功能品質,推動其精深加工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采用UV-B照射、等離子體處理等物理加工技術結合籽粒發芽等生物技術或土壤改良技術,研究其對定西苦蕎、燕麥等小雜糧品質的影響,定向富集定西苦蕎、燕麥等小雜糧原料中的功能活性成分;探索原料端的生物物理加工技術與深加工工藝的適配性,通過分析各處理方式對小雜糧的結構、功能性成分、口感和加工特性的綜合影響,探索各技術手段的最適條件,提升加工過程的穩定性和終端產品的食用品質。
考核指標:
(1)從原料端實現定西苦蕎、燕麥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營養功能價值的升級,黃酮類等營養功能活性成分提升15%以上;
(2)優化加工流程,提高加工特性及食用品質,實現小雜糧的深加工技術突破與市場應用。擠壓膨化產品膨化率、脆性、耐泡性等品質提升5%以上,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營養功能活性成分保留率及生物可及性等提高10%以上;
(3)優化改造苦蕎超微粉碎膨化產品生產線1條,進行產業化示范,新增銷售額800萬元以上;
(4)開發1-2種苦蕎及燕麥的即食類擠壓膨化新產品,制定相關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或標準1-2項,申請專利1-2項,發表論文1-2篇;
(5)每年選派赴定西開展科技培訓、現場指導的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不少于10人,每年培訓技術人員100人次以上。
擬支持項目1項,實施期2年,支持資金不超過100萬元。
方向6:甜百合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
研究內容:圍繞定西甜百合精深加工產業可持續發展需求,以甜百合為主原料,結合當地其他藥食同源中藥材,優化發酵工藝參數,開發具有補氣、補血、助眠功能性飲品;以藥食同源百合為基礎,添加定西優勢小雜糧,開發低糖、口感優良的健康粥羹類產品;系統研究百合多糖、多酚的健康功效及作用機制,針對特定群體,創制抗氧化、降血糖等功效顯著的百合健康食品;研究甜百合物理保鮮技術,明確貯藏過程中百合的生理生化變化規律,建立有效的保鮮技術體系,提升百合貯藏品質。
考核指標:
(1)開發百合益生菌發酵飲品2-3款;健康粥羹類產品2-3款,產品血糖生成指數(GI值)<55,常溫保質期不少于12個月;抗氧化、降血糖等功效產品1-2款;
(2)優化改造益生菌飲品加工生產線1條,升級信息化控制低溫庫和氣調庫,庫藏量不低于1000噸;
(3)形成甜百合功能飲品和粥羹類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2套,進行產業化示范,新增銷售額800萬元以上;
(4)制定相關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或標準1-2項,申請專利1-2項,發表論文1-2篇;
(5)每年選派赴定西開展科技培訓、現場指導的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不少于10人,每年培訓技術人員100人次以上。
擬支持項目1項,實施期2年,支持資金不超過100萬元。
(二)重大關鍵技術集成示范與轉化應用項目
方向1:耐鹽堿優質啤酒大麥全產業鏈集成創新與產業化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國內啤酒大麥對外依存度過高,生產原料嚴重依賴進口的產業問題,結合山東省總面積達890余萬畝鹽堿地的資源現狀,廣泛開展耐鹽堿大麥種質資源鑒定和篩選,圍繞耐鹽性、產量、釀造品質等性狀,篩選優良種質資源或品種;對標國際耐鹽堿抗旱大麥品種培育及優質啤酒釀造目標,篩選、培育釀造特性優良的耐鹽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開發提質增效生產栽培技術;研究現有國產啤酒大麥、新型耐鹽堿啤酒大麥釀造關鍵技術;打造覆蓋育種、種植、啤酒生產和市場銷售的啤酒大麥完整產業鏈,破解鹽堿地資源開發利用及啤酒產業“卡脖子難題”。
考核指標:
(1)篩選培育適合山東鹽堿地(0.3%-0.6%)畝產量400公斤以上新品種(系)1-2個,登記或產業化應用;
(2)研制國產啤酒大麥、鹽堿地啤酒大麥釀造關鍵技術1套,建立采購、工藝及產品標準3-5項;
(3)建成專用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2個,示范帶動和推廣種植1萬畝以上;
(4)自籌資金首年投入不低于2000萬元,項目完成后,實現年產啤酒不少于3萬噸,帶動啤酒企業新增銷售額3500萬元以上;
(5)申請專利不少于3項,發表論文3-5篇。
本方向支持項目數量1項,擬支持資金不超過300萬元,實施期3年。
方向2:面向空天信息智能服務的多模態影像解譯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
研究內容:
針對復雜地物特征準確刻畫與識別能力不足、海量多源數據的實時處理和存儲效率不夠、地物動態特征表征精度和能力不足、多模態異構數據深度融合程度不深等問題,開展多時相遙感影像產品高性能一體化生產、多模態遙感影像地物智能解譯與動態監測、多模態協同的遙感典型目標智能感知、面向多災種特定場景遙感信息智能監測、海量空天信息大數據承載和智能分析關鍵技術研究,研制空天大數據智能解譯平臺,實現快速解譯地物、目標等要素邊界及時空變化信息的能力,提供軟硬一體便攜式智能服務終端。在多個場景開展全流程服務保障應用驗證,提供從原始數據到決策知識的“一站式”時空信息服務,驅動空天信息產業生態協同創新。
考核指標:
單景遙感數據自動化切片處理速度達到分鐘級,標準產品人工干預頻率≤1次/1000景;支持標準產品高性能處理,數字正射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柵格地圖、數字線劃地圖等遙感影像處理能力達到2000景/天以上;單景影像(10k×10k分辨率)處理耗時≤3分鐘。支持自然地物目標同時解譯,大場景(100平方千米)遙感影像中多類復雜目標(水體、植被、建筑物、道路)同時解譯,多類平均交并比(mI0U)在高質量影像上≥80%,平均像素精度(mPA)≥85%。支持典型目標機器識別,針對影像分辨率優于0.5米的地物目標(橋梁、船舶、飛機、油罐、施工器械)每百景影像檢測平均準確率≥95%。特定場景(過火面積識別、滑坡體提取等)下關鍵目標智能解譯精度≥95%;專題信息產品應急場景生產時效≤30分鐘,常態化場景生產時效≤2小時。支持影像、矢量、高程、傾斜攝影等各種空間數據的管理和共享,最大支持10G原始影像和100G成果影像解析;支持大于100萬景影像的管理;最大支持2G成果影像免切片發布。研制空天大數據智能解譯平臺,示范場景不少于3類。申請發明專利≥4件,軟著≥8件。帶動社會投資≥2000萬元。
本方向支持項目數量1項,擬支持資金不超過300萬元。項目完成時技術成熟度不低于10級。
方向3:海洋大模型矩陣協同創新平臺研發與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針對當下海洋領域各類大模型之間的協同體系缺失的現狀,突破單一大模型在海洋領域應用的局限性,構建海洋大模型矩陣協同創新平臺并開展示范應用。匯集與建設海洋環境預測、船舶與航運、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科普大語言、海洋藥物和海洋文旅等模型;研究海洋大模型多智能體構建方法,突破多模態大模型的跨模態對齊和多智能體協同推理決策關鍵技術,解決大模型與智能體間的通信與協同難題;集成海洋大模型數據集、智能構建工具和模型開發工具鏈,構建海洋智能大模型矩陣協同創新平臺,實現異構模型的無縫對接與異構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模型矩陣的整體效能,為海洋領域的智能化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助力青島市建設海洋大模型產業集聚區。
考核指標:
構建海洋環境預測、船舶與航運、海洋科普大語言等數據集不少于6套;突破多模態大模型的跨模態對齊和多智能體協同推理決策等關鍵技術不少于2項;匯集與建設海洋環境預測、船舶與航運、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科普大語言、海洋藥物和海洋文旅等場景海洋大模型不低于6個,模型參數不小于700億;研發海洋大模型數據集、智能構建工具和模型開發工具鏈1套,搭建海洋智能大模型矩陣協同創新平臺1套;完成應用示范不少于6項;帶動社會投資不少于2000萬元;申請發明專利不少于5項,軟件著作權不少于5項。
本方向支持項目數量1項,擬支持資金不超過300萬元。
二、申報條件
申報項目和單位須符合上述申報領域方向和《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青科規〔2024〕2號)、《青島市科學技術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青財科教〔2024〕19號)、《青島市科技惠民示范專項實施細則》(青科字〔2024〕29號)的有關要求,同時還須滿足以下條件:
(一)項目申報單位須為在青島市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
(二)申報單位應經營狀況良好,有較強的研發實力、規范的運營管理、健全的財務制度和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社會信用。同時,應具備前期研究基礎和實施條件,知識產權明晰,具備核心技術和配套資金保障,科研經費設專賬管理、專款專用。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協作項目申報單位須與實施地高校院所或企業合作組織實施。
(三)申報單位要對申報材料的科學性、有效性、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經審核發現申報材料有不實情況的,取消申報單位項目評審和承擔資格,并記入科研誠信檔案。
(四)申報項目須明確項目負責人。項目負責人應具有領導和組織開展創新性研究的能力,科研信用記錄良好。有超過1項(不含1項)在研項目的項目負責人不得申報(正常參加2024年驗收的項目除外)。近3年內有驗收不通過的市科技計劃項目的企業或項目負責人不得申報。參加過相關指南咨詢論證的專家不得作為項目負責人或項目團隊成員申報。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和女性科技人才積極參與項目申報。
(五)科技協作項目申報單位須為在青島市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且須與項目實施地至少一家法人單位聯合承擔,其中至少包含一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聯合申報須簽訂聯合申報協議,明確各自承擔的工作任務和目標、知識產權和利益歸屬、合作經費(包括自籌經費)的額度和來源等。
(六)申報單位為科技統計調查納統單位的,應提供上年度研發統計填報材料。規上工業、服務業、建筑業企業為2023年度《企業研發項目情況表》(107-1表)和《企業研發活動及相關情況表》(107-2表)。
(七)申報單位應按照國家、省、市相關要求,強化項目、人才一體化推進,積極引進、培養人才,并在項目申報材料中明確人才引進培養目標。同時,積極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并在項目申報材料中明確科研助理信息。
(八)若申報項目涉及科技倫理、科技安全、保密等相關問題,申報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倫理準則和保密要求。
(九)落實“綠色門檻”制度。按照《關于深入推進財政涉企資金“綠色門檻”制度的實施意見》(魯財資環〔2022〕29號)要求,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企業在申報項目時,須對照“綠色門檻”制度進行自查,就是否符合制度要求做出書面承諾,填寫《“綠色門檻”制度落實企業自查表》,并上傳經主管部門審查通過的蓋章版《“綠色門檻”制度審查意見表》;區(市)科技主管部門需會商有關部門,對申報項目企業進行“綠色門檻”審查,通過后予以推薦上報。
三、資金支持方式
(一)科技計劃惠民專項(科技協作)項目。每個方向擬支持項目1項,每項支持資金不超過100萬元,項目立項后撥付支持資金的50%,項目驗收通過后或綜合績效評價通過后,撥付剩余資金。項目執行期一般為2年。其中,牽頭單位為企業的,項目配套資金與申請的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配比應不低于1:1。
(二)重大關鍵技術集成示范與轉化應用項目。每個方向支持項目1項,每項支持資金不超過300萬元,項目立項后一次性撥付。
四、申報流程
(一)網上填報
1.申請人在“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門戶網站”http://qdstc.qingdao.gov.cn(推薦使用谷歌瀏覽器、360 瀏覽器)首頁右上角,點擊“登錄”,進入系統申報。沒有賬號的,按個人或者單位注冊流程進行注冊,并及時聯系申報單位、主管單位進行賬號綁定審核。注冊成功后,進入系統申報(推薦使用火狐、360、谷歌瀏覽器登錄,請勿使用IE瀏覽器)。請妥善保存登錄名和密碼,以便隨時進入系統查看項目申報及任務書簽訂、項目管理等情況。
2.登錄后,通過“申報指南”—選擇相應的申報通知,點擊“申報”,選擇相應方向(例如,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專項—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某類項目—申報項目具體名稱),網上填報,并提交上傳《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申報書》、項目依托單位及項目負責人誠信承諾書、項目績效目標表和有關附件材料等。企業申報,需按照“綠色門檻”制度落實企業自查表,并提請項目主管部門審核,出具審查意見。網上提交的項目申報材料將作為后續形式審查、項目評審的依據。
(二)申報材料
在線填寫相關表單及附件材料(附件僅用于證明申報書中陳述內容真實性的證明材料,供項目評審專家參考)。相關附件包括:
1.申報誠信承諾書(申請人部分);
2.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申報誠信承諾書;
3.提供該單位供近2年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財務報告(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事業單位提供檔期經費收支表;
4.上年度研發統計(“規上工業、服務業、建筑業企業為2023年度《企業研發項目情況表》(107-1表)和《企業研發活動及相關情況表》(107-2表)。企業上年度研發投入為零或規模以上企業未按規定在相關統計系統填報的不得申報。”)
5.項目預算說明書
6.專項資金績效目標申報表
7.聯合申報協議(科技協作項目)
8.“綠色門檻”制度落實企業自查表
9.其他證明材料(研發平臺、知識產權、審批文件、獎勵證書等證明研發基礎或生產狀況的材料)
上述材料為電子版,涉及各類證照及證明材料請掃描或拍照原件上傳系統。需要簽字、蓋章的文件,均以PDF 格式上傳,同一用途的多頁文件須制成一個PDF文件上傳。
(三)項目受理時間
項目申報單位須于系統申報開放時間(2025年6月30日8時至2025年7月10日17時)內完成在線申報提交。單位主管部門應于2025年 7月11日17時前完成項目在線審核,并添加意見后提交。申報材料及審核推薦按時提交的,方可視為完成申報;其余情況均視為未完成申報。
(四)業務咨詢及監督
1.業務咨詢
市科技局農業與社會發展科技處 聯系電話:85911341
市科技局高新技術與重大專項處 聯系電話:85911346
市科技局海洋科技處 ??????????聯系電話:85911386
青島市科技服務中心 ??????????聯系電話:88728768
2.監督電話
市科技局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處 聯系電話:85911316
3.技術咨詢
聯系電話:0532-85912992
?
?????????????????????青島市科學技術局
??????????????????????????????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