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積極響應“數字中國”戰略,以科技賦能生態治理。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青島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市環科院)攜手山東省5G高新視頻創新創業共同體團隊、中國石油大學聯邦數據智能團隊,深度融合政策、科研與產業資源,通過“政產學研用”要素協同機制,率先將大模型、聯邦學習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海洋生態環境巡查與監管領域,自主研發了“遙感+AI”一體化海洋生態環境智能監管系統——“智巡海灣”,實現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從“人防”到“智防”的跨越式升級,為“AI+環保”協同監管提供示范樣板。
青島錨定技術創新,訓練高精度海洋環境專用AI大模型。部署高規格服務器,遙感影像日均處理能力超萬張,構建起覆蓋數據采集、模型訓練、實時分析的現代化算力體系。市環科院聯合研發團隊積極研發面向海洋生態環境場景的多模態大模型等先進人工智能算法,攻克復雜海況下的海洋垃圾類型識別、入海排污問題識別、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識別等技術瓶頸,成功訓練出千億參數的高精度的海洋環境專用AI大模型。
青島聚焦模式創新,打造“空天地”一體化智能監管。通過“遙感+AI+5G”技術融合,開發“智巡海灣”環境監管系統,構建起“無人機自動巡查—AI實時分析—智能派單報告—工單處置”的全鏈條閉環機制,實現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的“被動發現”到“主動預警”的開拓性轉變。
青島專注應用創新,自主研發“智巡海灣”APP。集成無人機端與平臺端功能,支持無人機實時拍攝垃圾照片及視頻,并通過5G網絡將數據自動傳輸至“智巡海灣”平臺,數據回傳延遲控制在300毫秒以內,基于遷移學習與小樣本訓練技術,實現“邊飛邊識、邊傳邊報”的即時響應模式,岸灘垃圾、廢水偷排等場景識別率達95%,報告時效從24小時大幅縮短至1小時,真正實現了海灣生態環境問題的精準識別與快速處置。
系統建成以來,已全面覆蓋青島六大灣區49個海灣,巡查成本降低50%,監管效率提升10倍,推動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智能驅動”的治理現代化轉型,實現生態環境部門對海灣生態環境日常巡查的高效覆蓋和快速響應,監管成效全面提升。市環科院海洋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戴愛泉所長表示,“智巡海灣”系統的應用有力推動了全域感知、智能預警、精準治理的海洋智慧監管體系建設,為青島美麗海灣建設注入了更強科技動能,構建了海洋生態智慧監管的新標桿。
從技術突破到模式創新,青島市正以科技之筆繪就生態環境保護的“智能畫卷”,為綠水青山向“數字生產力”轉化提供生動范例。市環科院李昊倫院長表示,目前市環科院正在持續探索和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持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生態數字孿生系統,將AI技術全面應用于農村黑臭水體識別、排污許可技術支撐、空氣質量精細化管控、水源保護區監管、生物多樣性調查、大宗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等領域,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的“青島方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