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0日,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就貫徹落實國家、省和市對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安排部署,推行了生態環境領域優化營商環境17條措施。措施出臺后,即墨分局高度重視、認真研判、迅速行動,對轄區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行業開展行業治理,并選取部分重點企業開展“入企駐廠執法幫扶”行動,從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等多方面著力化解企業發展和污染治理之間的矛盾,切實減輕企業環保管理和運維負擔,有效地改善企業周邊環境空氣質量,為企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按下“加速鍵”。
一、案例背景
針對轄區小企業眾多、行業相對集中的特點,即墨分局積極探索“行業治理+正面清單”差異化監管模式,變按企業監管為按行業監管,選取包裝印刷等產生揮發性有機物行業開展“入企駐廠執法幫扶”試點,組織專家團隊深入企業全面體檢,制定該行業升級改造標準或污染防治設施替代要求,通過資金扶持、納入正面清單等措施鼓勵企業自主開展升級替代,對主動升級改造并穩定達標排放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實施差異化監管,減少監管頻次;對于管理較差、拒絕升級改造的企業,加大監管頻次,嚴防死守,杜絕超標排污行為。
在近期執法幫扶過程中,即墨分局執法人員發現青島東一膠帶有限公司由于建廠時間較為久遠,廢氣處理設施老化,且仍采取活性炭吸附等簡易低效治理設施,處理效率低,導致廢氣無法穩定達標排放,對企業及周邊的環境空氣質量造成潛在的危害。
二、具體舉措
一是送法入企,堅持主動服務,樂當企業的“店小二”。堅持“執法與幫扶并重”,主動上門服務,向企業講明廢氣處理設施老化的利弊及相關法律法規,提出改善建議,鼓勵企業進行污染防治設施升級改造;向企業宣傳和解讀“行業治理+正面清單”差異化監管模式的有關政策,提高企業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的能力,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認識,真正促使企業由“要我改”變為“我要改”;主動幫助企業申請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08萬元,進一步降低企業資金負擔,調動了企業在環保方面進行改造升級的積極性。
二是送技入企,堅持精準服務,爭當企業的“急郎中”。堅持“指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并重”,組織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團隊深入企業一線,分析研判并給予指導建議。在技術上幫助企業優化布局,將原有的排氣筒進行分類、合并,將原有的19根排氣筒合并為12根,幫助企業減少后期自行檢測等費用;在工藝上幫助企業選取適合工序且性價比高的廢氣處理方式,最終共同敲定了3套旋流塔+RCO的廢氣處理設施;在管理上根據排污許可證要求,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環境管理臺賬,落實排污許可清單式檢查要求;在設施安裝過程中全程跟進幫扶指導,指導企業在RCO前安裝靜電除油設備,降低旋流塔在處理煙氣中的油性成分,大大提高了后端燃燒效率和和沸石分子篩的使用壽命,降低了維護成本。
三是送暖入企,堅持全程服務,善當企業的“小保姆”。堅持“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幫扶,在企業整改完成后,對企業進行一次全方位“體檢式”幫扶執法,沒有問題則將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原則上不進行現場檢查,做到“無事不擾”。定期組織交流座談聽取企業訴求,梳理相關行業企業環境違法風險點,明確監管執法要求,加強普法宣傳,及時提醒預警,幫助企業提升環境風險防范能力。
三、取得成效
一是經濟效益再顯現,企業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高。企業環保管理和運維模式得到優化,廢氣處理裝備由原來的19套活性炭吸附設施、每套須每兩月更換一次活性炭變為每五年更換一次催化沸石,管理和運行成本由原來的每年210萬元減少至每年70萬元。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不斷優化。
二是生態效益再顯現,周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企業的廢氣收集、處理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能夠做到穩定達標排放,經自行監測數據比對,更換設備前后非甲烷總烴排放濃度由45.8mg/m3下降至3.99mg/m3,排放濃度下降91.3%。
三是社會效益再顯現,區域營商環境指數持續升高。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從“人海戰術”向“智慧執法”轉型,不見面、不打擾式執法得到大力推行,結合“大數據+指揮+執法”模式,精準實現靶向執法,有效提升辦案效能。“入企駐廠執法幫扶”模式得到有效利用,通過走訪座談、現場指導等方式為企業的環境管理工作“問診把脈”,積極幫助企業查找環境問題隱患,并指導督促解決問題苗頭,協助企業開展環境管理合規建設,規范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開展“入企駐廠執法幫扶”行動,只是即墨區實施“精準幫扶助力企業綠色發展”的措施之一。近年來,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即墨分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打造“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的執法鐵軍”,平衡把握嚴管與優服的關系,做到執法與幫扶并重、審批與服務并重,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積極開展非現場執法,完善“N+1”綜合數據平臺,做到對企業“無事不擾”。探索“行業治理+正面清單”監管模式,選定行業制標準,鼓勵企業自主開展升級替代,對主動改造企業納入正面清單,減少監管頻次,全區有15家熱鍍鋅企業已完成或正在進行搬遷升級,60余家紙張印刷企業全部采用水性、植物油基等環保油墨,14家凹版印刷企業升級了污染物防治設施;建設完善“N+1”綜合數據平臺,全年開展非現場執法745次,幫扶企業解決問題50余個。執法幫扶創新探索做法被省廳及生態環境部給與認可,分局榮獲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先進集體、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先進集體。
二是開展“區域規劃環評”+“告知承諾審批”+“環評豁免管理”。根據《青島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名錄(2021年)》對23大類49項相關行業建設項目實行環評告知承諾制,對部分項目實行環評豁免管理,有效壓縮審批時間,提高審批效率,做好惠企服務。2022年,共為4個建設項目辦理了告知承諾審批,約100余個建設項目無需辦理環評手續,通過聯動創新管理方式,適當簡化項目環評內容,滿足相關條件后2小時內即取得批復,實現了企業環評審批“立等可取”,有效縮短了企業投產周期,推動產業園區綠色、高效、高質量全面發展升級。
三是實施項目環評“打捆審批”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即墨分局積極爭取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的支持與指導,精準對接園區和項目,了解項目需求,按照國家和省、市生態環境部門關于優化小微企業項目環評工作的有關要求,率先試點將同一園區中同類型項目合并成一個“打捆項目”進行審批,僅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即可完成所有審批流程,有效簡化項目環評編制過程和時間,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審批效能。2021年,分局為怡發(龍山)產業園9個項目辦理“打捆審批”,成為山東省首個“打捆審批”項目。2022年再次為中南高科即墨科技創新產業園4個項目辦理“打捆審批”,為全市打捆審批政策的推廣積累了經驗。
四是對重點項目服務保障。深入貫徹落實青島市《關于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17條措施》及即墨區優化營商環境相關文件精神,將重點項目納入“綠色通道”,即來即辦、并聯提速,,安排專人提前對接、“一對一”精準服務,持續深化服務保障機制提高審批效率,切實解決項目推進中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今年以來,對76個省市重點、200余個區重點項目逐個對接溝通,全方位調研企業環評需求,為企業破瓶頸、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零距離互動關系,助力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加速鍵”,為服務全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下一步,即墨分局將持續改進工作方法,不斷創新優化工作舉措,全面提升服務水平,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持續提升企業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幸福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