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下午好!感謝長期以來對青島市發展的關心和支持,借此機會,我謹代表青島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青島市“十四五”以來深入推進碧水保衛戰進展情況。
全市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順應群眾對良好水生態環境的美好期盼,圍繞改善水環境質量這一核心目標,以解決突出水環境問題為重點,多措并舉、創新手段、協調共治,全市碧水保衛戰取得積極進展。
一、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一)地表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青島市國省控地表水斷面共有20個,其中國控14個、省控6個,市控地表水斷面46個,
分布在大沽河、白沙河、李村河、北膠萊河、澤河、南膠萊河、白馬河、風河、墨水河、云溪河、嵯陽河等11個流域。
“十四五”以來,全市重點河流水質不斷改善,水生態功能逐步恢復。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20個國省控地表水斷面全部達標,水質均達到Ⅳ類及以上,在2020年歷史性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的基礎上,V類及以下水體自2021年起連續保持清零。14個國控地表水斷面中,Ⅲ類及以上優良水體比例71.4%,同比增加7.1%,較2020年提升了21.4個百分點。全市46個市控斷面基本消除劣V類。市民身邊的清水綠岸明顯增多,李村河獲評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二)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目前,我市共有16處城鎮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其中,作為我市城市供水主要來源的棘洪灘水庫(供水量占比約60%)水質達到Ⅱ類,優于國家Ⅲ類目標要求,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得到鞏固。河道黑臭水體不僅損害人居環境,也嚴重影響城市形象。我市首批排查發現的14處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已全部完成治理。每月組織對已治理黑臭水體進行水質監測,實行動態監管,避免出現水體返黑返臭。開展建成區城市黑臭水體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建立完善的長效管理機制和日常巡查機制,工作重點由“治”轉為“管”,進一步鞏固整治成效,為市民創造出更多優質親水空間。
(四)近岸海域水質優良。在全國率先推行灣長制,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灣長的三級灣長體系,對全市海洋生態環保工作實施頂格協調和統一指揮。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計巡灣3049次、里程1908公里。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青島靈山灣獲評首批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第一名。
二、重點工作有序推進
(一)強化規劃統籌引領。系統編制實施全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出臺《青島市進一步提升國省控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實,對全市國省控斷面所在的11個水體20個斷面制定了治理保護方案,“一河一策”精準施治。
(二)精準管護水源地環境。立法先行,依法保護群眾的“大水缸”,出臺了新的《青島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織密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安全網”。印發實施《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在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輪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調整及勘界立標等工作,水源保護區劃更加科學、精準。突出實戰效果,在嶗山水庫、小珠山水庫、尹府水庫等水源地組織開展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保護與預防并重,切實守牢水源地環境安全底線。
(三)實施流域綜合整治。圍繞李村河、北膠萊河、大沽河等重點流域,以截污治污、河道清淤、中水回補和河道生態修復為主,實施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去年,重點推進實施了北膠萊河昌平路橋上游人工濕地、靈山衛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等33個水污染防治工程,今年正在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建設、河道綜合整治等方面的50個重點工程項目,實施重點環節或節點配檔管理,夯實全市水環境保護基礎。
(四)提速推進“兩清零一提標”。開展青島市城市排水“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城市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清零、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零、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三年攻堅行動,已完成市政污水管網排查約6160公里,改造市政雨污合流管網49公里,完成685處雨污管網缺陷問題和177個雨污合流管網建筑小區改造。自2022年以來,已完成即墨即發污水處理廠、平度崇杰污水處理廠等4座城市污水處理提標改造項目,以及城陽區“五水繞城”生態環境提升中水回用、西海岸新區龍泉河污水廠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全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總量達到3.1億噸/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以上。
(五)防治農業農村面源污染。以河湖、海域周邊為重點,以“優質化投入、清潔化生產、資源化利用”為主要內容,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三年行動,全市化肥農藥年使用量持續保持“負增長”。其中,2022年全市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為24.6113萬噸和0.4979萬噸,比上年分別減少1.15%和2.49%。建成具有貯存、轉運、無害化處理等功能完善的廢舊地膜回收站340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232個,覆蓋所有涉農區(市)、鎮(街)、村(居),農業廢棄物實現了統一收集、運輸和處理。全市2700多個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配建了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并正常使用。采取沉淀(堆肥)發酵還田、農牧結合循環利用、生產沼氣(生物天然氣)和加工有機肥等方式,對畜禽糞便進行資源化利用,全市每年畜禽糞污利用量達646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5%。
(六)排查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綜合運用無人機、衛星遙感、水下機器人以及現場核查相結合的“空天地”一體化技術手段,排查河流153條、湖庫22個,創新實施“排查、監測、交辦、溯源、整治、銷號、核查、監督”八步法工作機制,完成全市772個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同步建立入河排污口動態排查評估和雨后加密監測制度,促進入河排污口工作走深走實。按照“取締一批、治理一批、規范一批”的要求,6174個入海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根治陸源污染入海。
(七)豐富水環境管理手段。落實好橫縱結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補償斷面78個(有52個實行市區之間縱向補償,14個市域內跨區界斷面實行區與區之間橫向補償,另外12個為跨市界橫向補償斷面),運用經濟激勵約束手段,撬動轄區治污積極性。嚴格水環境執法,堅持“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在推行網格化執法監管基礎上,實施聯合執法、交叉執法,“十四五”以來,查處涉水違法排污行為86個,處罰金額2212 萬元。提升水質精細化、自動化監測水平,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54處,實現市控以上地表水斷面人工加密監測及有條件的斷面水質自動監測兩個全覆蓋。創新水環境智能化監管新模式,打造全市水環境監控管理的智能化綜合信息系統,不斷提升全市水生態環境管護的工作效能。
保護水生態、治理水環境,深入推進碧水保衛戰,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關系群眾福祉。干凈的水、清澈的河流、碧藍的大海是我們青島的驕傲,我們生活在美麗島城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去呵護,改善水環境沒有旁觀者。“十四五”以來,雖然我市碧水保衛戰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重點領域有待突破、難點問題有待攻堅、痛點部位有待消除、堵點之處有待疏通,我們將持續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保障全市水環境的“長治久清”,讓一波碧水滋養美麗島城。
最后,衷心感謝廣大媒體朋友和社會各界一直以來對我市碧水保衛戰工作一如既往的關心、支持、理解和參與。謝謝大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