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還是那座山,但光景已大不同。
“楊家山里”,這片曾因交通閉塞而略顯沉寂的山村,如今已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前不久,楊家山里鄉村振興片區成功入選中央農辦《2025年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典型案例》,是山東省僅有的三個入選者之一。
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楊家山里,看看它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憑啥能給全國“打樣”?
一、巧打“三張牌”
在鄉村振興的萬千圖景中,要做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并非易事。
楊家山里用“三張牌”,把鄉村塑造成顏值抗打、家底濃厚、細節暖心的寶地。
“綠牌”:原汁原味的山水田園。
楊家山里片區位于鐵橛山、睡牛山、月季山環抱之中,一條山里河串聯起黃泥巷、墩上、上溝、東南崖、墨城安、西北莊、大下莊、后石溝等八個自然村,山、水、村莊渾然一體,勾勒出一幅天生麗質的田園風光。
這里的村民,更懂如何與自然共生。他們順著山勢的蜿蜒起伏,雕琢出現實版“世外桃源”——漫山遍野茶果花木,房前屋后綠樹環繞,“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森林覆蓋率高達75%,讓每一口呼吸都成了與自然的對話……
最動人的,莫過于那份對“古味”的堅守。村莊秉持“修舊如舊”理念,保留了古樸韻味——白墻紅瓦的膠東老石頭房錯落有致,山里河上百年石橋靜臥,老石板路旁泛起青苔……原山原水、原村原貌,讓人仿佛走進了一幅“山抱水繞,林掩村莊”的詩意畫卷。
“紅牌”:深山里的文化家底。
三山包圍、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讓這片土地在革命戰爭年代成為紅色堡壘、交通樞紐和革命搖籃。
抗戰期間,中共膠縣工委、膠南工委等5個縣級黨組織先后常駐于此,中共青島工委也曾在這里駐扎。濱海、膠東戰略區的交通線打通后,楊家山里成為兩大戰略區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膠東地區豐富的人力、物力、黃金等經這里,快速輸送到山東抗戰前線。
如今,時光雖已遠去,但紅色記憶從未褪色。依托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和13個紅色現場教學點,我們仍能觸摸到那段崢嶸歲月,與革命先輩隔空對話。
“特色牌”:藏在細節里的鄉愁。
尊重鄉村原有肌理,不搞大拆大建,山里在細微之處精心打磨,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獨具魅力的鄉村集群,每走一步,都能喚起人們的鄉愁記憶。
這份“特色”,源于對鄉村本色的懂得。根據各村的自然稟賦與人文底蘊,楊家山里劃分成傳統村落、美麗鄉村、田園種植、山林景觀四個特色風貌區,各有側重,卻都在守護著鄉村最本真的模樣。
更打動人的,是藏在“細微處”的巧思。過去臟亂差的小角落,如今成為鄉村“微景觀”的舞臺;虛擬騎行、零碳智跑打卡點、智慧垃圾桶等數字設施,融入鄉村場景。
看似微小的改變,正是“鄉愁”的現代載體——讓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感到熟悉又溫暖,也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在新鮮的體驗中,觸摸到那份隱藏于細節里的鄉村情懷。
二、農文旅體融出新路子
踐行“兩山”理念,楊家山里在持續探索中解開了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的“綠色密碼”。
特色農業:讓“山貨爛枝頭”變“訂單搶破頭”。
“過去果子賣不出去,爛在山里。現在果子不愁賣,有時候反倒愁不夠賣。有的客戶不等果子熟,就來預訂。”村民的感慨,道出了當地特色農業的逆襲之變。
反轉的背后,楊家山里做了兩件事。一是搞集群化培育。改變原有的生產模式,把分散種植的農戶們集中起來,打造了24個百畝產業園和400個特色種植園,培育了5000畝櫻桃,各1000畝茶葉、杜鵑花、獼猴桃、葡萄、藍莓的規模。
一是給果子加上IP。引入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生產果酒、果干、果醬特色產品,不論是鮮果還是深加工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IP形象——“山寶一家”。
走進楊家山里鄉村驛站,印有可愛“山寶”形象的鄉村特產吸引來往游客駐足挑選,還有熱銷款“櫻有盡游”“三生有杏”“萬梨挑一”等“山里好物”鄉村伴手禮。從鄉野山村到“全國樣板”,青島這個片區藏不住了!
文旅破圈:打造四季不重樣的“山里狂歡”。
不少人初識楊家山里,或許始于一場春日的浪漫:漫山遍野的櫻花吸引眾多游客赴一場“限定狂歡”——楊家山里櫻花節。
而以往,當繁花落盡,這里又會變得冷冷清清。為了打破這份“季節性依賴”,山里人循著“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自然稟賦,通過農文旅體融合模式,挖掘每個季節專屬的“山里驚喜”,讓“四季風景”都能講出動人的“四季故事”:櫻桃采摘節、花海旅游節、鄉村足球邀請賽、畢業季音樂節、暑期親子活動……
三、人人皆是“鄉村合伙人”
鄉村振興,農民增收是關鍵。過去,山里的八個村各干各的,資源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如今,通過有效整合,鄉村經濟“活起來、串起來、旺起來”,村民成為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從“各自為戰”到“全域共贏”。
坐上觀光小火車,便開啟了一場串聯山水與村落的愜意旅程。
借助全省首家鄉村振興一體化運營平臺,楊家山里打破了以往“各村顧各村”的格局,將分散的景點、民宿、農家宴打包成“全域打卡”產品,游客通過“易游山里”小程序即可一站式預訂。去年,山里民宿、餐飲訂單同比增長超30%,旅游收入突破1億元。
而“全域共贏”的核心,始終是讓村民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山里通過共富公司、專業合作社把村民穩穩嵌入產業鏈各個環節。以民宿為例,村民可以用閑置房屋入股,由村集體、平臺公司統一裝修運營,村民既可以獲得保底收入,還能有分紅。
從“鄉野農夫”到“時髦村民”。
楊家山里開展了一項“時髦村民培訓計劃”,幫助大家掌握新知識、學習新手藝。以前就會打理果園、帶孩子、做家務的村民,如今紛紛端起“農文旅”的飯碗。
老石頭小酒館里,一杯楊家山里特色果汁糖漿與基酒、冰塊融合的特調雞尾酒,出自村民的創意;在家帶孩子的大姐學會了做拿鐵咖啡,還會插花、烘烤紙杯蛋糕;自家房子交給平臺公司打造民宿,自己還能去學習民宿經營服務方法……
一項項新技能成了傍身底氣,一個個新身份更讓生活換了樣——是民宿主理人、旅拍攝影師、鄉村園藝師、群演演員……他們都成了文旅產業合伙人、鄉村振興受益人。
山不再是隔絕的屏障,鄉不再是遙遠的念想。楊家山里在山溝里“編織”出來的鄉村振興故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尋、品讀,而人們也期待她續寫更加精彩的新章節。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