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島海上旅游年度接待量再創新高——
首破400萬人次!穩居北方第一、全國前三
■截至11月8日已超去年260.59萬人次的全年接待總量
■七八兩月接待量達215.3萬人次,同比增長60.7%
■“海上看青島”單日最高接待量超過7萬人次
在海濱城市青島,人們對于高品質海上旅游產品的熱情正以持續增長的數據標注——11月8日,由青島旅游集團牽頭組建的海洋旅游聯合運營體年度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400萬人次,不僅遠超去年260.59萬人次的全年接待總量,更穩居北方第一、全國前三。
旺季大幅增長,淡季穩步攀升,在“北起膠州灣、南至齋堂島,多點聯動、南北貫通”的海上旅游大格局下,市場數據折射出極具價值的結構性變化:
東大洋“海上穿越大橋”航線開通數日銷售額即突破百萬元,實現對青島海灣資源發展潛力的有效激活;奧帆中心帆艇產品提前三個月超去年2700萬元的營收總和,“帆船之都”品牌效應切實轉化為經濟效益;七八兩月旺季游客接待量達215.3萬人次,同比增長60.7%。市場最火熱時,單日有超過7萬人次游客“海上看青島”,超八成的省外客源清晰展現出青島海上旅游輻射全國的吸引力。
當不少傳統景區受困于“轉向”難題時,青島海上旅游的放量增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場基于“小散亂”現實困境的深層變革。其關鍵支撐,是青島在政府統籌下系統整合海洋旅游資源,以“國企牽頭+民企參與”創新實踐的“海洋旅游聯合運營青島模式”(以下簡稱“青島模式”)。
然而,看似并不復雜的聯合運營,只是“國企+民企”這么簡單嗎?緣何青島能做成這一模式的“全國首創”和整合運營規模的“全國最大”?比數字本身更值得探究的,是它背后的治理創新和經濟邏輯。
打造“青島模式”
青島海上旅游的破局并非在一個真空中運行,而是直面行業失序。
先來看一組最新的數據:今年截至11月8日,青島海洋旅游聯合運營體有效投訴同比大幅下降92.6%;年度游客接待量突破100萬人次和400萬人次兩個關鍵節點上,民營航商載客量占比從26.4%穩步升至37.73%。
一降一升的兩組數據標注了青島海上旅游治理的成效。其破解的是一個長期困擾眾多沿海城市的共性難題:海上旅游業因其特殊的海陸交界屬性,長期面臨多頭管理卻抓手不足的監管困境,“小散亂”的市場主體、不易追溯的海上消費行為,讓“宰客”“甩客”“價格亂象”等成為消耗城市口碑的“慢性病”。正因如此,青島通過海洋旅游聯合運營所實現的成效才更具樣本意義。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份本地成績單,更為破解行業性難題提供了可復制的新思路。
何謂海洋旅游聯合運營青島模式?青島旅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汪舵介紹,其核心在于“五統一”管理下的深度整合: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級專班支持下,由國有企業青島旅游集團牽頭整合63家航商,以碼頭、航線、售票、結算、運營五個維度的統一管理,組建全國首創“國企牽頭+民企參與”的青島海洋旅游聯合運營體,在青島灣棧橋、八大峽等區域率先展開聯合運營,并逐步向全域拓展。它既來自于一個清晰的頂層設計,也離不開碼頭更新改造、數字化系統建設、海上運力提升三大基礎設施的硬件升級,最終通過“五統一”落地,向著“海上旅游+”的無限可能拓展。
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關系是解讀“青島模式”的一把鑰匙。在過往行業失序的舊模式下,航商為了獲得穩定客源向“黃牛”讓渡利潤并非新鮮事,而現在,高度透明的“統一結算”重構了市場激勵機制,讓所有航商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賬”?!案鎰e了‘黃牛’的反向壓榨,聯合運營真正把利益讓給了民營企業?!泵駹I航商代表蘇兆寧頗有感觸。
今年以來,聯合運營以“場景開放”更進一步——青島旅游集團有序向民營航商釋放輪渡環游、海底世界環游等自營熱門航線的運營權,與民營航商共享成熟客流體系、共享“海上看青島”品牌資源,充分激活運力潛能與市場潛力。過程中,更以“先行賠付、公開承諾、有獎舉報”的海上旅游秩序監管閉環,為游客卸除“不敢消費”的心理包袱。
先規范秩序、再開放共享、最終構建生態的路徑構成了“青島模式”清晰的底層邏輯。而國企的角色也真正轉向平臺搭建者和生態維護者。
業內人士分析,“青島模式”難的不是“國企+民企”的構想本身,而是如何將這一理念落地為各方共贏的現實。它通過統一的數據端口、品牌形象、服務標準,用平臺經濟的思維完成了一次對行業的現代化治理升級。最終,這條路徑清晰地指向一個方向:實現政府高效統籌、國企平臺支撐、民企活力迸發、游客體驗升級的四方共贏。
洞察“消費分級”
通過重構組織形式和生產關系,“青島模式”極大地提升了供給側效率和能力。然而,搭建平臺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新生的聯合體精準捕捉并激發市場需求,才是真正的挑戰。
海上旅游探索數智化轉型,為市場決策提供了搶先一步的關鍵依據。
一份“用戶畫像”依托數字化平臺得以清晰勾勒:最具消費能力的青年及中青年成為絕對客群主力,合計超80%。從這部分群體的消費習慣看,青年客群注重社交屬性和體驗感,偏好網紅航線、主題觀光,消費決策靈活,易被新鮮玩法吸引。中青年家庭客群側重家庭適配和性價比,傾向親子航線、日間休閑游,消費更加理性,注重價格與體驗的平衡。
“盡管大家對市場熱度的‘體感’不一,但游客的出游意愿其實非常強烈。市場要拓展,關鍵在于能否分級分層找到真正的需求點。”在青島旅游集團副總經理任現輝看來,伴隨旅游消費經驗的成熟、消費分級的加劇和消費熱點的快速變遷,真正“讀懂”并滿足游客千變萬化的“心頭好”成為市場策略的價值原點。
基于這一洞察,“海上看青島”打造出一片“立體化的?!薄獜钠奉惿习l力,大眾親民的觀光客船、體現城市特色的帆船、個性化的鯊魚快艇、高端的派對艇等,精準匹配從普惠體驗到品質社交的不同消費需求;向時間軸延展,又創新打造出“鉆石海”“果凍?!薄伴僮雍!钡犬a品,開辟出非高峰時段的增量市場。
文化賦能進一步強化產品辨識度。尤其是海鷗、啤酒兩大青島特色IP的融入,為標準化產品注入獨特的文化情感價值。比如,多條途經歷史城區的航線升級為“追鷗逐浪”特色體驗,開拓出淡季旅游市場新亮點;“潮齊音樂會——夜游浮山灣”夏季航線在保留歌手駐唱的基礎上,新增啤酒暢飲與特色小食服務,充分提升夜間消費活力。
觸達方式上,“青島模式”構建起完善的新型銷售網絡,除了與百家旅行商的合作,興趣電商、貨架電商、自有小程序以及線下30多個售票點位多元互補,實現個性化“種草”、即時快捷下單??土骷ぴ鲆沧屝碌氖袌鲂盘栍l清晰——基于對興趣電商爆發式增長的前瞻判斷,聯合運營率先開啟破除傳統路徑依賴的體系“轉向”。
去年8月,轉入旅游運營的青島輪渡成為首塊“試驗田”,首次系統化落地線上引流、親民價格與文化賦能相結合的運營模式,通過在興趣電商平臺打造“總有一只海鷗為你停留”“與陸地‘失聯’的30分鐘”等熱門話題迅速打開市場。截至目前,航線累計待客已突破120萬人次,高達95%的客源來自線上。
“成群的海鷗追逐著游船太震撼了!沒想到青島的海如此浪漫,這場專程奔赴不虛此行!”上海游客王女士說。
很快,新模式開始在全域釋放帶動效應。這套以數據驅動、產品分層、渠道多元為特征的“消費分級”體系,最終讓青島海上旅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藍海。
重構“產業生態”
“青島模式”所完成的供給側整合與需求側創新如同一套高效的新型基礎設施,推動青島海上旅游跳出規則模糊、掠奪式競爭的“荒漠生態”,大步邁向規則清晰、自我演進的“雨林生態”。
這片“雨林”的生命力首先體現在它不斷向外舒展的枝葉與根系上。
市南區蒙陰路1號,聯合運營中心的調度大屏實時追蹤著航線網絡向外延展、向內加密的進程。隨著東大洋“海上穿越大橋”航線開通,青島“北起膠州灣、南至齋堂島,多點聯動、南北貫通”的海上旅游大格局完成了最后一塊關鍵拼圖。
“這不僅是地理的突破,更是未來的支點?!鼻鄭u旅游集團旗下青島海洋文旅產業集團董事長呂大為如此定位眼前這幅圖景。目前,聯合運營體總客位數已達6355個,其整合民營航商數量、統一運營船舶規模及總客位數均為全國第一,成為全國最大的海洋旅游聯合運營體。高峰時段,全市運力可統籌調配至不同碼頭,一個驅動青島海上旅游邁向深藍的戰略引擎已然就位。
以此為基礎,19條精品航線、33種全類型產品構建起層次豐富的海上旅游矩陣:東大洋航線穿越大橋以視覺奇觀“出圈”,魅力唐島灣航線成西海岸首條生態觀鷗產品,“海上看仙山”航線串聯起奧帆中心、小麥島、石老人、嶗山……
從場景開放到場景開拓,“青島模式”切實提升了資源轉化為更好體驗的效率,推動著產業發展走向更深層次的價值創造。
這一轉變,沿著兩條清晰的路徑展開。一是海陸資源的深度融合:以奧帆海洋文化旅游區為例,海上旅游串聯起文化、娛樂、餐飲等資源,形成“海上看、陸上游、就地購”的消費閉環;二是業態的系統性協同:聯合運營已從客船、帆船、游艇等延伸至摩托艇、水上飛人等新業態,更通過全國首創的游船與公交、地鐵“一票通城”,將海上流量轉化為城市消費增量。
由此,覆蓋全域、高效協同的現代化海上旅游網絡釋放出強勁效能。若以2022年青島旅游集團獨立運營時8.8萬人次的接待量作為參照,至2025年,聯合運營體年度接待量快速攀升并突破400萬人次,已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而這一切,正在導向更遠的產業未來。
當海上旅游接待量以百萬級增長時,探索更具潛力的增長極成為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海島度假、近海郵輪與環膠州灣海洋旅游目的地集群,作為撬動產業價值重塑的“三顆明珠”浮出海面。
當前,隨著“好客山東·半島1號”等航線的常態化運營,靈山島、齋堂島均已融入“海上看青島”網絡,海島度假版圖正在成形。同時,青島旅游集團已規劃投資新建國內首艘配備新能源動力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近海綜合豪華觀光小型郵輪,推動產業從傳統觀光向綜合服務轉型。最終,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以海洋旅游為紐帶有機串聯沿岸文化、體育、康養、休閑資源,膠州灣有望從一個地理單元躍升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度假之海、娛樂之海、康養之海。
潮聲激蕩處,新生的產業力量叩擊著膠州灣的海岸線。而它的“下一站”注定在更深的蔚藍中破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