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協商活動邀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走進山東少海國家濕地公園,圍繞“推動濕地動植物棲息地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主題展開協商。 于 滈 攝
●加快新一輪濕地規劃編制,明確全市濕地范圍和保有量。各區市要做好規劃銜接,確保相關規劃內容逐項落實。
●依托鹽沼濕地、海草床等優質藍碳資源,積極推動海洋藍碳市場交易。
●通過系統全面的教育,讓更多孩子樹立起科學的濕地保護意識,再通過孩子影響家長,進而提升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
濕地是地球之腎、生命之源,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在抵御洪水、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降解污染物、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碳循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青島濕地資源豐富,近年來,有關部門將濕地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大濕地保護、修復、管理力度,全市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8月4日,由青島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12345·青訴即辦、青島日報社共同打造的“琴島協商·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42期協商活動舉行。本次協商活動走出演播室,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與職能部門負責人走進山東少海國家濕地公園,圍繞“推動濕地動植物棲息地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主題展開協商,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
本期協商活動由青島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工作辦公室承辦。
增強公眾濕地保護意識
青島市園林和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孫大慶介紹,濕地是指具有顯著生態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包含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不含水田以及用于養殖的人工水域和灘涂)。據統計,青島市現有濕地約14.8萬公頃,包含沿海灘涂、內陸灘涂、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溝渠、淺海水域,其中,濱海濕地為主要部分。
青島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專家、山東大學黃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中心教授張林波認為,濕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青島是濕地大市,濕地資源十分豐富,應充分認識濕地的生態功能和生態價值,學會尊重濕地、愛護濕地和保護濕地。
“近年來,青島不斷加強濕地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濕地保護與城市化占用矛盾仍長期存在,威脅到動植物的棲息。”張林波建議青島采取多種措施,嚴厲打擊破壞濕地資源違法行為。同時,積極推動濕地環境教育與科普宣傳,依托相關生態科普館、博物館資源,舉辦濕地保護科普展、濕地保護文化節等活動,宣傳濕地保護知識,提升公眾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物種保護的認識,將濕地保護融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青島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毅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市民不了解濕地保護知識,會在不知不覺中破壞濕地生態。“海草床由海草大面積聚集生長而形成,和紅樹林、珊瑚礁共稱三大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是成千上萬動植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巨大的海洋生物基因庫。青島沿海區域有不少海草床,很多市民游客不了解其價值,將海草看作雜草,隨手拔掉,讓人非常痛心。”周毅認為,在濕地保護宣傳中,除了宣傳大方向、大概念,還要宣傳小細節、小舉措,讓市民清晰地了解應怎樣保護濕地。比如,在宣傳濱海濕地保護時,可以著重介紹海草床的作用,提醒廣大市民不要隨意破壞海草床。
“做好濕地保護宣傳要從娃娃抓起,通過系統全面的教育,讓更多孩子樹立起科學的濕地保護意識,再通過孩子影響家長,進而提升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徐立強介紹,2023年,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發起成立白沙河流域生物多樣性教育聯盟。聯盟以生態系統為課堂,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帶領孩子們走進濕地,通過親身體驗、仔細觀察,了解和認識濕地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目前,聯盟吸引了城陽區8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參與,已有城陽區第二實驗小學等21所學校獲評中國濕地學校。
今年,青島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黨支部借助“世界濕地日”“世界地球日”等時機,會同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黨支部開展“科普進校園”主題黨日活動,惠及500余名學生。在協商活動現場,來自城陽區景明學校的胡潤卿同學介紹了自己參與“科普進校園”活動的心得:“濕地是動植物的樂園,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未來,我會繼續學習濕地保護知識,帶動更多人加入保護隊伍,讓青島的濕地永遠充滿生機。”
孫大慶表示,提升公眾對濕地保護的認知與自覺是做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關鍵一步。市園林和林業部門將和相關職能部門協同發力,打破單一傳播模式的局限,用好關鍵節點,廣泛開展濕地保護宣傳,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的保護氛圍,為濕地的可持續發展筑牢社會基礎。
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濕地保護管理事關生態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孫大慶介紹,青島持續發力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建設了3處濕地公園,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2處,省級濕地公園1處。2020年以來,市園林和林業部門出臺多項措施,強化濕地名錄管理,嚴格濕地用途管控,加強多部門協調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周毅認為,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領下,青島濕地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大,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但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矛盾仍然存在,破壞濕地的行為也時有發生。要解決這一矛盾,建立有效的法律保護機制刻不容緩。《青島市濕地保護條例》先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出臺,存在與其不相適應的內容。他建議有關部門結合上位法和自身實際,盡快修改完善《青島市濕地保護條例》,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在此基礎上,修訂《青島市級重要濕地名錄》,并對濕地實行分類分級差別化管理。
“青島現有的《濕地保護規劃》已經到期,建議有關部門加快新一輪規劃編制,明確我市濕地范圍和保有量。各區市也要與市級規劃做好銜接,確保相關規劃內容逐項落實。”周毅說。
徐立強的關注點放在小微濕地上。“小微濕地雖然面積小,但數量大、分布廣,不僅能夠凈化水質,為人類提供優美的人居環境,還能為候鳥提供重要的棲息地,其生態功能和價值不容忽視。建議有關部門全面梳理青島的人工和天然小微濕地資源,將其納入現有保護體系,加大保護力度。”徐立強表示。
張林波建議將濕地保護修復與城市更新、城市治理相結合。在城市更新建設過程中,轉變以往以工程建設為主的思想,遵循自然規律,不過度干預,最大程度保留天然濕地原貌;在城市治理過程中,要提升精細化水平,避免垃圾、化肥、殺蟲劑破壞濕地生態。
保護濕地不僅是各級政府的責任,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2023年4月,中國農工民主黨青島市委員會創新性開啟“美麗青島農工行”活動,至今已連續3年開展以濕地保護為主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活動。青島市政協委員、農工黨青島市委會秘書長赫旭介紹,農工黨青島市委會聯合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積極探索創新“志愿服務+生態保護”公益模式,相繼開展“青春鷺島”植被種植修復、“為鳥安家”安裝鳥類棲息平臺和生態巢、“為越冬候鳥投食”等活動,為鳥類棲息繁衍創造良好條件,有力推動了“青春鷺島”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曾經的“不毛之地”逐步變身“鳥類天堂”,生態修復取得顯著成效。與此同時,農工黨青島市委會還在多所小學設立生態環保社會服務基地,邀請知名環保專家開展濕地保護專題講座,并捐贈了多個野生動植物科普長廊和價值152萬元的教學設備,全力推動自然教育進校園。
濕地保護與監管是一項整合性、協同性的工作,橫向、縱向聯動是關鍵。委員和專家表示,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協作和信息通報機制,協同推進濕地保護與國土綠化、水土流失治理、岸線整治等工程建設,不定期組織成員單位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形成工作合力。
在協商活動現場,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域海島管理處副處長張立介紹,近年來,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圍繞濱海濕地保護與開發等重點工作,加強與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等部門和相關區(市)協作,嚴控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強化用海項目審查,統籌謀劃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市整治修復濱海濕地面積約2300公頃,修復海岸線約110公里,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性互動。
委員和專家的建議得到政府部門的積極回應。“下一步,我們將積極與國家林草局、省自然資源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標準,明確我市濕地范圍和保有量,積極推進市、區(市)兩級濕地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此外,繼續開展陸生野生動物及其野外棲息地監測體系建設,定期開展監測工作,提高監測能力。”孫大慶表示。
推進濕地生態價值轉化
濕地是兼具生態功能與景觀價值的自然綜合體,統籌保護與利用,可以有效激活濕地的經濟社會效益。
周毅認為,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是推進濕地生態價值轉化的有效途徑。青島濕地類型較多,可以在遵循“最小干預”原則的前提下,立足特色,差異化發展生態旅游。例如,在大型濕地公園規劃游覽區,設置水上游樂、垂釣、徒步跋涉等項目;在遠離城區、光污染較少的濕地,開發濕地觀星項目,同步發展民宿、露營等特色住宿項目,實現生態保護與居民增收“雙贏”。
“有關部門可以整合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打造集休閑觀光、康養運動、科普宣教于一體的濕地生態旅游線路。如此,游客既能領略青島濕地優美的自然風光,感受濕地類型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又能體驗青島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周毅說。
隨著濕地生態保護不斷推進及調查評估的深入,野生動植物數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樣性“家底”日益豐厚。據了解,青島市有明確記錄的鳥類達400種左右,其中有不少珍稀物種,吸引了眾多觀鳥愛好者前來,為發展“觀鳥經濟”提供了良好基礎。青島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專家邵蕊建議,依托珍稀鳥類帶來的“生態流量”,青島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專業觀鳥平臺,提供鳥類知識講解等服務,加速形成濕地“觀鳥+生態旅游”“觀鳥+自然教育”等新興業態,推動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藍碳是指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儲存二氧化碳而增加的碳匯,這類生態系統包括海藻場、海草床、紅樹林、鹽沼濕地等。海洋生態系統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庫之一,在減緩氣候變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關注。”張林波認為,青島擁有豐富的鹽沼濕地、海草床等藍碳資源,應大力發展藍碳經濟。例如,加快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打造休閑漁業與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積極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海洋天然產物、藻類新藥等新興藍碳產業開發,促進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高速發展;學習國內外經驗,建設藍碳交易市場,依托鹽沼濕地、海草床等優質藍碳資源,積極推動海洋藍碳市場交易,打造國際海洋藍碳交易中心。
近年來,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結合本土濕地動植物特點,聯合專業機構,研發了鳥類文創服裝、流蘇茶等生態產品,受到市場歡迎。徐立強建議有關機構利用濕地自然資源,如植物、鳥類等,結合編織、雕刻等非遺技藝,開發特色文創產品,讓游客在直觀感受濕地生態的同時,助推生態文化傳播。
“推動濕地生態價值實現離不開人才助力。青島可以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專業培訓,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濕地保護事業。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濕地保護科研成果轉化,為濕地生態價值轉化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徐立強說。
“感謝各位委員和專家對濕地保護的關心和支持。下一步,我們將和有關部門一同推進濕地生態價值轉化,在嚴格保護生態本底的前提下,探索‘保護—利用—反哺保護’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的協同提升。”孫大慶說。
?
來源:青島日報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