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各有關單位:
現將《關于進一步推進青島市“博物館之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
?
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青島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中共青島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
青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青島市教育局
青島市科學技術局
青島市公安局
青島市民政局
青島市財政局
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青島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青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青島監管局
國家稅務總局青島市稅務局
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指揮部辦公室
2025年11月3日
?
?
?
?
關于進一步推進青島市“博物館之城”建設
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
?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博物館建設發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推動青島市“博物館之城”建設高質量發展,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以推動“博物館之城”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強化文物資源活化利用、優化博物館發展環境、建立現代博物館制度、打造博物館特色體系,充分發揮博物館在傳承城市文明、彰顯城市精神、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青島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國際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
二、實施原則
(一)堅持正確方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實現不同社會階層公平共享博物館服務。
(二)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勇于創新,破除束縛博物館建設發展的觀念和制度障礙。
(三)堅持質量基礎。樹立以質量為核心的博物館發展觀,注重博物館的內涵式發展。在推動博物館數量、規模發展的同時,全面提升博物館管理水平,辦出特色、打出品牌,實現博物館事業穩步發展。
(四)堅持公共服務。貫徹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加強博物館文化教育傳播功能,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工作目標
爭取到2028年,基本建成我市以國有博物館為龍頭,行業博物館為特色,非國有博物館協同發展,層次功能完備、城市特色鮮明、發展動能強勁的高質量博物館建設發展體系。
(一)規模質量實現合理突破。實現博物館發展從注重數量的粗獷型模式向注重質量的集約型模式轉變,在保持全市設立備案博物館總體數量基本穩定與合理增長的同時,重點實現博物館整體管理運行能力的提升和績效的突破,特色“名片”博物館逐步增多。
(二)城市特色得到充分彰顯。建成國內唯一的“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并投入運營,青島市博物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青島啤酒博物館等頭部博物館帶動效應持續彰顯,各類行業特色博物館全面發展,構建起以“海洋文化、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鄉村記憶”為主要特色的四大博物館集群。
(三)服務水平實現有效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特殊群體服務保障到位,定制化講解導覽得到全面推廣,高科技數字化水平實現提質升級,文創體驗消費服務質量有效提升。
四、主要任務
(一)優化空間布局規劃
1.堅持核心引領。充分發揮大型國有博物館核心骨干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建設,推動青島市博物館新館展陳布展工作,全面提高國有大型博物館在資源整合、公共服務與社會教育等方面的質量效率。支持國家一級博物館數字化升級、展廳改造、基礎設施提升等項目,切實提高場館承載能力、展陳水平和服務質量。(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2.加強行業聯動。破除“博物館建設是文旅部門的事”的狹隘觀念,借鑒國內外先進城市博物館發展經驗,依托青島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公司總部、私人藏家等,加大政府引導扶持力度,鼓勵相關部門或單位與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行業組織及私人藏家攜手合作,創新博物館發展體制機制,打造業態靈活、特色鮮明的青島博物館發展體系。(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國資委,各區市)
3.推進區域協同。制定全市“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明確各區市博物館發展功能定位,引領區域博物館形成錯位發展格局,避免重復建設。加強區域合作聯動,將各區市特色博物館有效串聯,吸引觀眾深度體驗。(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4.鼓勵集聚發展。依托歷史街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旅游景區、大型商圈等,在科學規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建設文博場館集聚區,打造“博物館+”文旅集群。鼓勵同一區域博物館入駐集聚區,并在場地租賃方面給予政策優惠,落實好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引導集聚區博物館圍繞地域文化、歷史名人、特色品牌等相關主題籌劃特色展覽集群,打造以博物館為載體、具有較強區域特色、集群效應、品牌價值的文旅產業綜合體。(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指揮部辦公室,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稅務局,各區市)
(二)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1.健全現代博物館管理制度。每年選取條件合適的博物館試行“館長負責制”,擴大博物館自主權,推行目標管理和問責制度,由館長制定運營目標、落實崗位職責,通過科學實行員工競爭上崗、考核晉升等獎懲制度完善博物館內部管理、提升運營活力。(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區市)
2.建立分級分類評估體系。依據博物館運行評估辦法標準,修訂完善我市博物館績效評估暫行辦法,建立細化評估指標,結合不同層級、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博物館特點制定差異化評估標準。(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3.推動博物館運行提質創優。開展中小博物館提升行動,鼓勵大館幫帶小館、高級別博物館幫帶低級別博物館、國有博物館幫帶非國有博物館,發揮運行質量優秀的大型博物館的帶動輻射作用,建立系統有序的幫扶機制,整體提升博物館藏品管理、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文創開發、安全管理水平。加強新設立備案博物館培育,鼓勵非國有博物館參加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引導博物館以運行評估為動力以評促改促建,適時組織專家給予針對性、專業性支持指導。(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三)增強文化供給質效
1.規范藏品征集機制。將藏品征集工作納入市、區文物行政部門和國有文物系統博物館年度工作計劃,把藏品征集情況作為博物館法人任期業績考核重要指標。指導博物館明確辦館方向、收藏定位,根據辦館需求和市場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藏品征集計劃,建立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館藏體系。(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2.完善藏品修護體系。拓展藏品修復、保護途徑,從資金投入、人力支持和技術提升等多方面匯集合力,擴大藏品修復、保護范疇,加強博物館藏品修復、保護質量。引導各館積極開展藏品修護項目申報,解決部分博物館藏品較少無法申報項目的現實困難。加強文物修復、保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對文物修復專業人才引入實行政策性傾斜,鼓勵在館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參加國家級別技能培訓和競賽。鼓勵博物館建設標準化文物修復實驗室,提升文物修復的專研能力和科研實力。(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各區市)
3.提升展陳內容品質。深挖館藏資源,組織專家團隊開展專題研究,努力打造反映地域文化、歷史脈絡、行業特色的原創展覽。加強館際展覽交流,開展巡回展覽,分享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積極舉辦對外交流展覽。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博物館、文化機構合作,計劃引進優質展覽。注重展覽形式創新,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全息投影等前沿技術將靜態文物轉化為動態場景。采用多媒體互動展柜、智能導覽設備,設置互動體驗區,激發觀眾參與熱情,打造沉浸式、趣味性觀展體驗場景。(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4.豐富文創產品供給。推進落實全省文創改革措施,鼓勵各區市和博物館探索、實踐符合自身實際的文創發展模式。深度挖掘館藏文化元素,結合不同受眾需求開發多層次文創產品,滿足多元消費市場。注重品牌形象塑造,以博物館文化內核為依托,融入館藏經典文物圖案與文化符號,設計獨具特色的品牌標識,強化品牌辨識度。搭建創意交流平臺,舉辦文創交流活動,邀請行業專家、知名設計師與社會公眾共同參與,推動博物館文創產業蓬勃發展。(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5.強化社會教育功能。鼓勵博物館結合館藏資源特色,針對不同群體,開發系列化、精品化研學課程與活動,形成差異化博物館社教品牌。加強對博物館研學課程和活動的指導,確保正確價值導向與教育內容的專業性、規范性。鼓勵博物館組織“博物館進校園”活動,支持學校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搭建館校合作研發課程橋梁,增強館校共育針對性和實效性。(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各區市)
(四)深化數字智能建設
1.豐富全域藏品數據庫存。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基礎建設。鼓勵、支持博物館對精品藏品信息進行全方位采集存儲,建成信息全面、層次清晰、結構合理的博物館藏品資源數據庫,逐步實現博物館數據共享、互聯互通,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數字化應用。(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2.推進線上博物館建設。深度融入館藏精品數字化采集成果,運用3D建模、動畫演示等技術對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制作工藝開展動態化解讀。開發線上互動功能,增強觀眾參與感,支持觀眾在線留言、評論分享,鼓勵撰寫觀展心得、文物創意解讀等,豐富博物館線上交流生態。(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3.打造數字化體驗場景。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博物館進行數字化改造,引入人工智能導覽系統,依據觀眾瀏覽習慣與興趣偏好,提供個性化導覽服務。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打造沉浸式展覽空間,還原歷史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歷史文化魅力。開發AR伴游、VR云游等服務產品,增加觀眾與博物館文物的“黏性”互動,提升公眾參與感與滿意度。(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五)深化多元融合發展
1.擴大社會參與范圍。鼓勵重點行業、大型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國有博物館建設。引導支持市場和社會主體以獨立舉辦、共同舉辦等形式興辦非國有博物館。實現辦館主體多元化,促進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共同發展。鼓勵、引導和支持非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有效補充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國資委,市民政局,各區市)
2.拓寬資金保障渠道。多渠道統籌資金,支持博物館藏品征集、展陳提升、文創研發、教育傳播、數智改造等項目工程。加大信貸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博物館項目給予相對較低利率貸款,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給予博物館項目融資增信支持。(責任單位:市委金融辦,市財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島金融監管局,各區市)
3.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探索博物館行業文旅融合青島模式。將特色博物館納入旅游線路,深挖博物館產業資源,分批次打造文旅融合亮點工程,提升文旅消費引流,在升級“博物館十大觀覽精品線路”基礎上,結合市場需求開發“博物館夜游”?“博物館劇本殺”“博物館情景劇”等多樣化文博旅游產品。鼓勵博物館智慧升級改造,用好用活館藏優質資源,增強“博物館之城”IP效應。加強與旅行社合作,將文博旅游產品納入旅游線路推薦清單,拓展客源市場。完善和提升博物館周邊住宿、餐飲等配套設施與服務質量,增強可達性、便利性,保證規范化和秩序化,提高游客綜合滿意度。(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各區市)
4.加強業內合作交流。以大型博物館為骨干構建全市博物館資源共享體系,推動大型博物館與各級各類博物館開展文物聯展、學術研究,形成“大館引領、眾館協同”文博合作體系。鼓勵本市博物館與國內知名博物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積極舉辦國內博物館行業論壇、學術研討會、業務交流會等,分享經驗成果,提升我市博物館國內影響力。搭建國際交流平臺,鼓勵我市博物館與國外博物館開展文物互借展覽,增進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1.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立足博物館事業發展實際需要,制定博物館館長、策展人、宣教講解員等專項培養計劃,持續培育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的優秀人才。開展高層次領軍人才培養,建立博物館領域名家工作室,打造以博物館學術帶頭人領銜的博物館科研團隊。實施青年文博人才培養項目,在青島市博物館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探索設立優秀人才、中青年人才專項科研課題,在理論研究與工作實踐中培養科研學術帶頭人。加強博物館專業學科建設,與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駐青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在師資、技術、課程方面進行全方位支持,加大對藏品征管、學術科研、展陳設計等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校地協同育人作用。(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各區市)
2.完善在職人員培訓制度。根據博物館不同崗位需求編制在職人員培訓計劃,健全崗前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專項培訓等培訓類型,實施分類分級培訓。重點加強基層博物館領域文物保護、鑒定等人員教育培訓。鼓勵組織和參與專業級別的博物館館長及業務人員交流培訓。將非國有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納入培訓體系,開展人員互派交流鍛煉及藏品鑒定、文物保護、展覽策劃、管理運營等業務培訓。(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區市)
3.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博物館多元化多層級人才發展體系,細化行政管理、專業技術、運營服務等不同崗位序列晉升標準條件。建立跨序列晉升機制,允許具備相應能力和業績的人員在不同崗位序列間轉換晉升,打破崗位序列壁壘。對在重大項目、關鍵技術突破、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經嚴格評審后落實優先晉升政策,為優秀人才提供快速發展機會。鼓勵非國有博物館文博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職稱評定,支持獲得相應職稱的非國有博物館專業人員在薪酬福利、職業發展、培訓進修等方面享受國有博物館同職稱人員同等待遇。(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區市)
(七)加強宣傳推廣力度
1.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聯合主流媒體及新媒體平臺打造“線上+線下”博物館立體宣傳網絡。在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媒體開設博物館專題欄目,定期推送展覽、活動資訊。利用抖音、微信、微博、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邀請網絡媒體及達人,多形式開展宣傳。與地圖導航平臺合作,標注博物館方位并設置特色標簽,便于市民游客查詢,構建立體化全方位傳播矩陣。(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2.創新宣傳內容形式。鼓勵博物館挖掘館藏特色,結合熱點話題與節慶活動,創作趣味化、故事化宣傳內容。鼓勵博物館以藏品為原型開發動漫、微短劇,通過虛擬主播講解文物故事,舉辦“我們的節日”等線上線下互動活動等,增強公眾參與感。(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
3.開展跨界合作與聯動推廣。推動博物館與旅游、教育、商業等領域跨界合作。與旅行社聯合推出博物館主題旅游線路并開展專題宣傳。鼓勵博物館與大中小學合作組織面向校園、形式多樣的活動項目,通過講座、巡展等形式延伸推廣,提升青少年對博物館的關注與喜愛程度。與商業品牌聯名推出文創產品,借助品牌影響力擴大宣傳與受眾范圍。建立區域博物館宣傳矩陣,聯合發布宣傳方案、開展主題活動,共同打造城市博物館文化IP,推動高品質“博物館之城”建設。(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各區市)